王 丹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挑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作为具体实践者,他们或被认为是改革的推动力量而被寄予高度的期望,或被视为改革的障碍而被要求进行自我改造。因此。我们要将语文教师重新定位为教育主体的“代理人”,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导演”以及引导者和合作者。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前副部长王湛指出:“课程改革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其首要的变化在于“教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语感中心说”、“语文素养”、“三个维度体系”、“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等新理念不断冲击着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新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又应怎样进行角色定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的“代理人”
1,国家主体的教育目标实践者。
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国家的教育目标总是处在首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众多教育目标主体的总代理之一,当然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教育目的,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正确驾驭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并形成健康、文明和道德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还一定要把培养未来有能力的、健全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一国家级教育目标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扮演好国家主体的“代理人”。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二年级上口语交际课时,就是依托《读者》中一篇名为《站着的幸福》的文章来展开的(当时,美国刚刚发生了“9,11事件”,而这篇文章写的就是“9,11事件”发生时的惨景以及人们对习以为常的幸福的顿悟)。读后开展小组讨论、师生对话,交流对幸福、对恐怖活动、对高新科技等事物的看法。这堂课不仅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渗透和传递了是非价值观的内容。这位小学语文教师就是站在时代的、国家的、民族的、正义的高度,来演绎作为教育代理人的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
2,家庭主体的教育理想实行者。
小学阶段是学生实现个性化、社会化的过渡期和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师扮演的是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好自己的权威地位,做好学生的模范榜样,从而引导学生朝着合格的公民方向发展。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展,他们开始对家长、教师的权威产生怀疑,教师不应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动摇,而应为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感到高兴。所谓创新意识,一定是在批判与否定中诞生的,这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识时务地从权威地位上退下来,并扮演好其他角色。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导演”
我们认为,教师是“导演”,课程是“剧目”,学生是“演员”,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演。
一出剧目演出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导演的艺术修养和导演水平的高低;同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的高低。语文教师是“导演”,其首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组织、策划教学。以《会摇尾巴的狼》的教学为例,首先要制定和明确这篇童话学习的教学目标,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不被蒙骗,再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编写童话剧并进行表演。在此基础上,还要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布置学习任务。指导他们编写童话剧,明确学生可以采用模仿、体验、讨论等诸多形式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语文教师是教学的主心骨,是积极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语文教师对语言知识的传授是不能替代学生对语言的学习的,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去“演”,如何去学习语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传授,强调死记硬背,而应重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归纳文章的主旨,而是指导学生学习编写剧本,学会抓住关键的语句来揣摩田忌和齐威王等人物的心理,从而表演不同的角色。最后,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但完成了起初设置的学习目标,而且还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文学习的引导者
1,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索。
教师要特别强调教给学生寻疑,质疑的方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教材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教给寻疑方法。如低年级主要从字的音、形、义,以及词的理解运用、句的格式等方面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朗读的方法及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中高年级则进一步从词语的搭配、用词的逻辑、语句含义、思想内容、布局谋篇及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自行探究,试图解决。先让学生自学,要求他们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再由教师引导、点拨。
2,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新课标已昭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才会发现问题,并明确哪些问题已弄懂,哪些问题没弄懂,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阅读过程应是读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如小蝌蚪是如何找妈妈的?你在文中发现了什么?等等。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纷纷拿起了笔圈圈画画。有的发现了文中描写青蛙的语句“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有的发现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发生着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教师追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其他学生也纷纷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自在。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写作。
(1)命题的自主性。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老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做法,逐步实现由规定命题向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拟题的转变,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作文时自由发挥,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雪》,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如可以写雪的景色,也可以写由下雪而想到的人和事等。
(2)写作的自主性。写作的自主性是与以往教师出题学生做,让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做法相悖的。它要求教师应尽量解放学生的头脑,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他们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使其在教材要求的引领下自拟题目,自由选材,并独立自主地选择写作方法,从而确定写作思路,达到创新构思的目的。
4,批改的自主性。
给学生批改的自由,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是当务之急。对于学生习作,一般可采取“教师导改”、“学生互改”和“自我修改”等形式。
总之,语文课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写作,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落实好教学的“双边”活动。
四、语文教学的“合作者”角色
1,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以及个人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方式都不可能相同,甚至对同一个问题都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因此,教师不必,也不可能划定框架,规定答案,让他们死记硬背。而应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师生共同交流和分享研究的成果。在“课堂合作”中,师生将得到启发,教师也能听到更多有创意的想法,对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例如,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有学生质疑:“看到草塘,作者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这时,教师并没有把答案告诉他,而是稍作引导:“来到草塘边,作者见到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美吗?”教师的一席话拨得适度,调动了学生精读课文,在读中求解的积极性。这时,学生看到的是“浪花翠绿,绿得发光,绿得鲜亮”,他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以教师为辅助的生生合作。
生生合作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商量后再回答;操作学具,由同桌共同完成;做游戏,由前后左右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强化训练。在合作中,学生之间互相配合、相互支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有效的和促进性的互动,使合作学习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减少了个人之间的竞争,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或共同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甚至争辩,以提高思辩能力,掌握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