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明
一、前言
连云港市本着先小学后初中、先市区后四县的策略,于2002年秋季启动小学段(市区)课程改革实验,2003年秋季拓展到全市范围。由于小学科学起始年级是三年级,市教育局决定从2002年秋季起在部分小学先期进行科学课程改革实验,2003年秋季市区范围内开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秋季赣榆县开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秋季东海、灌云、灌南三个县开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至此,全市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全市范围一轮实验业已完成。几年来,小学科学教师的数量及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着小学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我们围绕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素质及教研员队伍状况进行了相关调研,以期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师资配备与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了《小学科学教师调查卷》和《小学科学教研员调查卷》,并对小学科学教师纸笔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2.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研测试。连云港市每4年举行一次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比赛(共3轮比赛),第一轮选拔为纸笔测试,以此作为调查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载体。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科学教师问卷情况。
2007年3月举行了全市小学科学调研分析会,2007年4月举行了全市“百节好课”(科学)观摩展示会,在这两次全市性的科学教研活动上对小学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份(重复已剔除),收回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2份。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称、初始学历、现学历、学科背景、教师身份、教龄、任教科学课教龄)、本人教学和参加教研活动的信息、学校科学教学环境及其使用信息、影响科学教学质量因素的判别等四个部分46小项。
(1)科学教师的基本信息。男教师57人,女教师55人。年龄情况:20—30岁的62人,31—40岁的30人。41—50岁的19人,51—60岁的1人。职称情况:见习1人,小学二级1人,小学一级62人,小学高级47人,中学高级1人。从事教学工作前的学历:初中1人。中专(中师)68人,高中7人,大学专科33人,大学本科2人,其它1人。现在学历:中专(中师)7人,大学专科71人,大学本科34人。学科背景方面:理科、文科、音体美、其他(主要是财务、图书、校医、幼儿等背景)的分别为30人、68人、2人和12人。教师身份方面:在编教师109人,代课教师3人。教龄方面:5年以下、5—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分别为5人、59人、28人、18人、2人。从年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主流。任教科学课教龄:5年以下、5~10年、11~20年、21~30年的分别为83人、17人、7人、2人。可以看出,科学教师的男女比例大致持平,科学教师以20~30岁的为主,职称以小学一级和高级教师占绝大多数,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理科背景的偏少,大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系统的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从任教年限来看,5年以下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科学教师的自我培训以及教研部门的学科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2)科学教师教学及参加教研活动信息。学校开设科学课的周课时数:回答一二年级不开设科学课的为112人;回答三年级不开课、开1节、开2节的分别为8人、6人、98人;回答四年级不开课、开1节、开2节的分别为7人、2人、103人;回答五年级不开课、开l节、开2节、开3节的分别为9人、4人、97人、2人;回答六年级不开课、开1节、开2节的分别为11人、3人、98人。可以看出,在开齐开足方面整体比较好,但在一些学校一些年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在了解科学教师所任教的年级时,发现其中任教2个年级、3个年级、4个年级科学的教师分别有33人、14人和2人。所教班级平均班容量为31~40人、41~50人、51~60人、60人以上的分别为12人、40人、47人、13人,可以看出班额偏大。关于专职、兼职方面,专职31人,兼职81人。在进一步了解所兼任的学科时,发现兼任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综合实践、音体美、校本课程、学校管理、其他工作的分别为38人、34人、5人、13人、4人、21人、15人、1人、11人和7人。任教科学周课时量为5节以下、5~10节、11~20节、20节以上的分别51人、20人、39人和2人。兼任的其他学科周课量为5节以下、5~10节、11~20节、20节以上的分别25人、16人、39人和24人。平均每一节科学课备课(包括准备教具、学具)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以上的分别为32人、32人、20人、19人、6人、3人。每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次数为不参加、1次、2次、3次、4次、5次的分别为9人、34人、30人、16人、15人、8人。参加教材培训的数量为情况,从未参加、偶尔参加、每年1次、每学期1次、每学期2次以上的人数为10人、28人、18人、41人、15人。2000年以来参加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数量情况从未参加、1次、2次、3次、4次、5次以上的分别为11人、18人、18人、16人、13人、36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偏多,专职教师的工作普遍较多而且繁杂。多,表现在头绪多,课时多,且多数专职教师任课都在一个年级以上。杂,表现在所做工作乱而杂。除了本职科学教学工作以外,还涉及实验室管理、仪器管理、科技竞赛甚至与科学毫不沾边的卫生检查、舞蹈兴趣等活动,使科学教师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科学教学。
(3)学校科学教学环境及使用信息。学校所处的地域为村、镇、城区的分别为14人、70人和28人。学校有科学专用教室的为49人,没有的为63人。关于使用自然专用教室上课情况,没用过、很少用、有时用、经常用的分别为48人、12人、32人和20人。学校是否有教学观察实验仪器,选择没有、很少、有一些、齐全的教师分别为20人、27人、51人和14人。没用过、很少用、有时用和经常用教学仪器教学的教师分别为9人、26人、56人和21人。使用教学仪器只做演示实验、少量分组实验多数演示实验、一半分组实验一半演示实验、多数分组实验少量演示实验的教师分别为26人、45人、16人、19人。在112人中兼任教学仪器管理工作36人,没有兼任为76人。平均每周管理教学仪器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6小时以上的分别有33人、30人、14人、12人、8人、4人、4人。关于学校是否具备种植植物的条件,没有条件、可以用花盆种少量植物、有一小块地、有种植园的分别为33人、27人、30人、22人;关于教师是否利用条件,没利用
过、很少利用、有时利用、经常利用的分别为41人、32人、29人、6人;关于学校是否有饲养小动物的条件,没有条件、可以饲养1—2种小动物、可以饲养3种以上、有饲养园的分别为85人、18人、6人、1人;关于教师本人是否利用饲养条件,没有利用过、很少利用、有时利用、经常利用的分别为77人、15人、9人、2人;关于学校是否有计算机、多媒体演示、互联网设备,选择没有、很少、有一些、齐全的分别为8人、12人、33人、59人;关于上述设备的利用情况,选择没有利用过、很少利用、有时候利用、经常利用的分别为19人、35人、42人、16人。从整体上看,学校科学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潜在的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空间还比较大。
(4)科学教师认为影响科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影响科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教学实验仪器、教参资料匮乏,学校重视程度不高,课时量大,班级学生多。从教师的判别中可以看出,学生是非常喜欢上科学课,这是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2.小学科学教研员问卷情况。
(1)基本情况。连云港市市、县、区科学教研员共8位。男性5人,女性3人,31~40岁的4人,41~50岁的3人,51~60岁的1人,小学高级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大学专科学历3人,大学本科学历5人。文科背景1人,幼教背景1人,普师6人。任教研员5年以下的5人,5~10年的2人,11~20年1人,任科学教研员5年以下的5人,5~10年的2人,1l~20年1人。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教研员的学科背景没有理科的,任教研员或科学教研员的年限多数是5年以下。
(2)教研员的教研工作信息。8位教研员均为兼职教研员,其兼语文的1人,兼数学的2人,兼英语的1人,兼品德与生活的4A.,兼信息技术的1人,兼综合实践活动的5人,兼行政管理工作的(县教研室副主任)2人,最多的兼任3个学科。偶尔在学校上课的6人,每学期上一些课的2人。平均每学期听课41—50节的2人,50节以上的6人。平均每月组织1次教研活动的7人,组织2次教研活动的1人。平均每月参加上级或下级1次教研活动的6人,2次的2人。参加教材培训的数量每年1次的3人,每学期1次的5人。在区域内组织教材培训数量每年1次的2人,每学期1次的6人。2000年以来,参加课程改革教研员培训3次的1人,4次的3人,5次以上的4人。从以上可以看出,教研员兼职现象非常突出,有4个兼任语文、数学、英语教研工作,最多的兼任3个学科的教研工作,对科学教研工作有一定影响。
(3)教研员认为影响科学教研质量的因素。
可以看出,活动经费问题难以解决;学科教师中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不突出;兼职教研员的主要精力难以放在科学学科;兼职教师参加科学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科学课程资源配套程度不高;学校对教师考核规定不尽合理。这些因素制约着科学教研质量的提高。
3.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调研情况。
以每4年一次的全市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以第一轮纸笔测试为载体,对参加全市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的420位教师进行科学素养的有关测试,城区教师126人,农村教师294人。
试题的立意以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的因素作为衡量的指标,判断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科学兴趣主要考察教师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精神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否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是否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相合作;科学方法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能够了解或把握了,是否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身边的问题,是否会提出假设或猜想,是否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是否会判断、推理和决策。试题包涵了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拟定的“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共八大题,67小题,满分150分。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状况还可以,18.6%的科学教师做出了比较满意的回答,93.6%的科学教师达到了及格线。从优秀和不及格人数看,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有78人达到了优秀,有27人成绩不及格。这种状况应引起警觉。测试中男女教师的得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性别不同,不会影响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另外,年龄较大的教师科学概念的得分较高,科学术语和科学方法得分不高,反倒是一些中青年教师科学概念的得分较低,这就提醒我们,虽然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有年龄的优势,但科学素养水平并不高。他们在知识领域中有空白,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上有欠缺,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差异比较明显,城区科学教师优秀率达38.1%,农村则仅为10.2%,相差近28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它影响着农村的科学教学水平,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还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一些市区的骨干教师得分也并不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从教师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来看,对教科书以内的知识掌握得较好,正确率较高,但教科书以外的初中、高中知识正确率偏低,教师的专业水平令人担忧。试题中用较新的科学术语来投射科学教师的科学兴趣,总体情况一般。如选择题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①废气排泄过量;②人口过多造成空气污染;③氟里昂的使用;④“不知道”等都出现较高的错误率,说明科学教师科学兴趣不够浓,对科学新信息不够关注。在试题中有“××教学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假设,可以使用下面哪种方法验证?①直接验证;②间接验证;③循环验证;④不知道。这题的正确率并不高,教师没有科学的方法,也就很难要求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因此,科学教师要加大自我培训的力度,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现代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自我。
四、结论与建议
1.本调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科学教师的配备和培训提供参考。
本调查所选样本在连云港市具有随机性和全面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教师样本在性别、职称、教龄、任教学科及学校分布上符合研究的需要和要求,对科学教研员进行了全体抽样,试题的选择具有常态性和持续性。因此所得的调查数据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加强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解决制约科学课程实施的瓶颈。
科学学科专职教师配备从数量和质量上还不尽如人意,多数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整体上看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的岗位调整频繁。专职教师配备情况无疑是衡量学校是否重视科学教学的重要指标。专职教师有以下三个来源:流失的骨干归队;优秀兼职教师转为专职教师;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乡镇中心小学、县城和市区完全小学至少配备一名科学专职教师,负责管理仪器,组织全乡镇的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校在选择科学兼职教师时,应将其能否胜任工作放在首位,而不应把科学课作为平衡工作量的砝码。
3.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课改理念的诠释者,在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之间,教研员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区域性的科学课改实践中,教研员是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肩负着重要的职责。首先,教研员要增强自我培训的意识,更新知识结构,熟悉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其次,以“五训机制”为科学学科教研的抓手,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会代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缩短教师从理念到行动的距离;以课代训,锤炼教师的教学技艺,切实提高骨干教师驾驭科学课堂教学的本领;以研代训,提高教师把握课改的实际能力;以评代训,激励教师主动参与课改。以考代训,提升教师驾驭课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