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如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充实、自信、愉快、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114-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渗透
1.现状调查。我们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育调查。结果如下:八、九年级近31%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近23%的学生处于心理障碍的临界状态。七年级学生近17%的学生有心理障碍,近16%的学生处于心理障碍的临界状态。其中八年级的学生近14%有恐惧感,近9%易冲动。七年级的学生近9%有恐惧感,近8%易冲动。以上数据系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调查而得。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2.思品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首先。从总目标上讲是一致的,二者殊途同归,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其次从内容上看是交义或相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均有“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交往、善于沟通、积极适应社会”等内容;再次,在途径和形式上趋向一致性。两者都强调“活动与体验”。
由上述比较可以得知,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教育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一些事物和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调试和影响,使学生不断加深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而思品教学独特的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正是起到了教育载体的作用,而且这个教育载体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思想品德学科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首先,从自身的角度讲,思品学科自身就具有心理健康的任务。现行的思品学科《指导纲要》提到“教育学生要善良、宽厚、谦虚、踏实、勇敢坚毅、自尊自爱……”,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亦提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品学科自身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其次,从教学过程来讲,思品教学过程中凸现出来的特殊的矛盾需要二者相互结合来解诀。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来解决。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小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品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正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需要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与策略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提高课堂实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还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人,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根据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率真地袒露,自由地表达。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的有力保证。
1.营造共同语言的环境。尊重与平等是师生具有共同语言的基础。教师要想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必须把尊重与平等带进课堂。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日益强烈,因而,我们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将会降低彼此的心理相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可能被扼杀。
理解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共同语言。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缺失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学生缺失行为的背后原因,经常是他自己也未必明确意识到的。作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教师,应当比他们更为敏感地想到和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敏锐地找准确其中的“病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营造心理相融的环境。欣赏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前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分欣赏、少一分距离;多一分好感、少一分敌对;多一分民主、少分专制。接纳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切入点。无论学生说出不佳的观点。做出不良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得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以最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问题。
分享是师生心理相融的操作点。教师要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体验,并且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知道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3.营造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一个富有责任心、爱心的老师培养的学生才有责任心、爱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老师面带微笑进课堂,送给学生一个微笑,会得到无数微笑的回报;老师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地上课,学生也会自信的听课、学习;老师遇到事情,不急躁,心平气和地去处理,教会学生合理地控制情绪;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学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提高了耐挫能力。捧着一颗爱心给孩子,就会收获一颗颗善良的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拥有健康高尚的人格,学生的心理才能健康的发展。老师的一言一行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从心灵深处影响着学生。
(二)优化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正确认识自我,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思品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学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七年级思想品德绝大部分教材内容,都可渗透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等。
2.积极主动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帮助学生学会交往,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八年级是学生青春期过渡的主要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分化、同学关系等各种心理矛盾,需要帮助他们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指导他们顺利渡过青春期。统整八年级的核心概念是交往、合作、权利、义务,兼顾其他。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做尊重法律的公民。因此,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可以也应该进行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等。
3.积极适应社会,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有变化快、发展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教育主题就是“积极适应社会”。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材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优化教学方法。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1.合理运用幽默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间的紧张关系,减轻焦虑,陶冶学习情绪。拥有诙谐、幽默、风趣的人格特点,会使平淡无味变得精彩纷呈。运用幽默教学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沉闷,缓解了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合理的课堂幽默,犹如心灵催化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摆脱困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谈笑风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2.正确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思品课上巧设设情境,是进行心理教育、提高课堂实效的有效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体验升华,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尝试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过程中,我们探索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困惑——讨论解惑、感悟道理——成果迁移、巩固目标——回归主题、深化目标。
3.运用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活动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教学观,它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重视活动在认知与能力、个性与情感以及价值观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学认识的关键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因此,活动教学也是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尝试了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活动准备——活动导人——活动展开——活动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1)小品活动:《公交车上的一幕》
(2)讨论活动:《七嘴八舌》
(3)辩论活动:《宽容等于纵容,宽容不等于纵容》
(4)歌曲活动:《爱的奉献》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应以宽容之心待人。除此之外,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他人特别是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在活动中落实了三唯目标,提高了课堂实效。
(四)移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比如,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能来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移植”的方法主要有三。
1.心理测验的移植。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有助于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如: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做诚信的人》时,我设计了《给你的诚信打分》的问卷调查。在教学《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时,我设计了《你和父母彼此了解吗?》的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有意识、有取舍地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2.体验角色的“移植”。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和体验该角色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1)心理短剧表演。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表演心理短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时,如果根据内容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设计了心理短剧。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我设计了《倾诉》的心理短剧,展现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换位思考表演。是指个体想象处于他人的境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行为的能力。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别人沟通困难,所以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正确对待自我。从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体会到。如果经常借助课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文情感,使学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圈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3.行为训练的“移植”。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最终也将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
(1)示范。示范是一种借助于榜样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宣传伟大人物、英雄模范、先进分子的光辉形象,使学生认识到信念、精神的作用,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进而使学生模仿英雄的良好行为,诱发学生积极、向上、进取、自信、健康的心态,把榜样的精神化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由于榜样形象使人终生难忘,道德榜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直观教科书。因而与这种形象相联系的心理铺质,便成为学生产生类似行动的强大动力。
(2)奖励。奖励是心理学上S.O.R刺激反应理论的最好实践。教师利用分数、文具、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学生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教师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励”,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小物品也很重要。
当然,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上面的方法与策略只是我初步的尝试,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我坚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这个过程必将日益完善。我也深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的真正动力!
责任编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