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芳
不久前,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好评之余,总觉得留有几分遗憾。细想后,发现执教教师忽略了对课文题目的更深层次的探究。这或许是不少语文教师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为此,想就语文课文题目在阅读教学中应引起重视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课文题目是最凝练、最直接、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现就《触摸春天》为例,该题目多别致、多新颖!就如一枚青橄榄,放入口中细细品味,其滋味绵长隽永,回味无穷:通常人们都是看春天、赏春天,而这里却是“触摸春天”。谁在“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对于这一凝练了课文内容,统领文章内涵,流露出课文主题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加以挖掘、利用,岂不令人遗憾?类似的例子很多,阅读教学确实应该在推敲课文题目上下些功夫,用好课题这一教学资源,上好语文课,上出别样的“触摸”。
一、探究题目,提升认识
题目是一篇课文的“眼睛”,透过这一“眼睛”,不仅能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全国小语学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孙世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是这样处理课文题目的。
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中的“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擦掉板书中的“捶”)
生(齐):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擦掉板书中的“摔”)
生(齐):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擦掉板书中“砸”)
生(齐):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学生回答略。)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擦掉板书中的“瘫痪、我”)史铁生用你们刚才说的快乐、自信、坚强告慰了母亲。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孙老师围绕课文题目预设精彩提问,不断点击课文题目,学生的目光也不断地聚焦于课文题目,在这频频的聚焦中,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尝试换题,加深感悟
对有些课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以帮助学生潜心会文,对比参照,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这将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结课前,我对课文题目作了这样的处理。
师:你能重新给课文拟个题目吗?说说你拟题的理由。
生1: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中国将军与日本孤儿》。这样,突显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
生2: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战争中的人性美》。这样,“战争”同“人性”产生强烈对比,使读者看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何等残酷,中国人民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是何等感人。
生1: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硝烟中的和平鸽》,这样的题目也具有强烈的对比,让人一看见题目就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果把课文写成一本故事书,再配上这个吸引人的题目,这本故事书一定很好卖。
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构思的课文题目,让人拍手叫绝。这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是思维和灵感的凝聚。重拟课文题目,又是多么巧妙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里不仅是更换了课文题目,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尝试换题使他们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思维得到拓展。
三、巧解标题,理清思路
一些课文题目,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它还往往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指向
的作用。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我围绕课文题目“掌声”,确定教学思路,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掌声在教室里响起几次?每一次的掌声中包含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生活中,怎样做也是给予别人“掌声”?(如:给予别人鼓励、帮助、赞赏、肯定……)
“掌声”内涵丰富,凝练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扣住课文题目,仅设计了三个问题,就能有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解读文本,收到“提领而顿,全毛皆顺”的效果。
四、善用文题,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用好课文题目,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鱼游到了纸上,这说明聋哑青年把鱼画得活灵活现。还有哪些词语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呢?
生1:还有栩栩如生。
生2:还有惟妙惟肖。
这样引导,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题目的内涵及标题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又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单位
昆明市高新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