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明 刘岭南
近几年来,一批中青年教师经历教学实践的磨炼,脱颖而出,成为市、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引领广大教师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可喜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所谓学科带头人,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颇有建树,起着“领头雁”作用的教师。就中小学来说,学科“带头”作用不是要出多少理论研究成果,而主要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引领。因为教师总是伴随课堂成长,即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因此,学科带头人应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自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带领本学科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教学实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把“学科带头人”当作个人的荣誉,作为学校的摆设。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不仅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而且积极为他们搭建带头的平台——课堂教学,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起引领作用。日前,该校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毕雪燕老师就如何抓好课堂教学关键环节,即教学设计突出规范性、课堂教学彰显有效性和教学反思追求深刻性执教一节示范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全校语文教师围绕这几个方面,结合听课的体会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既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又有全体教师相互交流的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张继平(校长):“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是办学的基本理念,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几年来,我们学校培养了13名市级、区级多学科带头人,这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主要是他们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但也离不开同伴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对学科带头人不是评出了事,闲置不用,而是把他们当作办好学校的宝贵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带头作用。就课堂教学而言,这种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完成规范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蓝本,编拟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一个教师如果连编拟教学设计都做不到规范、有效,遑论提高教学效率。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入职的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向优秀教师学习,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老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应该给予青年教师热情的帮助和具体的指导。这次教研活动讨论这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控和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需要逐步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理性的认识上,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探索。在这方面,学科带头人不仅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要为其他教师做出示范。三是教学反思要追求深刻,能有效促进自己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说明教学反思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老师们的重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体现在它不是对教学过程或某些教学现象的一般性回顾,即所谓“镜式反映”,而是在教学之后,能跳出自我,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学中的得与失,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教学经验的科学性,强化改进教学的自觉性。能不能自觉、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一个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具体体现,学科带头人不仅要通过教学反思使自己更加成熟,还要带领同伴进行有效的、深刻的教学反思,促使他们逐步走向成熟。希望老师们借助毕雪燕老师的这节示范课,着重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对话交流,从这次教研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得到扎实的提高。
◆教学设计突出规范性◆
马艳丽(小学一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重预设。教学预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但这种预设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演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毕雪燕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从教学设计上可以看出她对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情感的激发做了充分的预设。我从4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1)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精髓,抓住教材中可以引导学生生成的“联想点”和“发散点”,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智慧,才能进行有效的预设。毕老师通过阅读文本,提炼出:课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形象;通过大黑骡子被枪杀这件事,体现的是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颂扬的是彭德怀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2)对学情的充分了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条教学原则。以往我听过的语文课,执教老师无一例外地要花很多时间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教学,甚至要求人人过关,他们片面地认为,要从教生字进入到通读全文,再到理解文章内容,这才是完整的语文课。而毕老师课前对五年级学生,特别是本班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课堂上不在认读生字、理解文章故事情节上费时,而是直接进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文章感情的领悟,让学生在读、画、议的过程中,走进人物复杂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3)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时深情朗读张爱萍将军怀念彭德怀的一段文字,给学生走进陌生的战争年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铺垫。解读文章中,通过朗读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语句,让学生直接面对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体会人物情感。毕老师对学生因个性化体验可能产生的不同感受做了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学情展开教学。在将要结课时,创设了“彭德怀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与文本的对话转化为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升华了对彭德怀的敬仰之情。(4)准确把握情感的触发点。文本为作者所创作,其中自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何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毕老师是通过对文本字、词、句的多元化感悟,逐步将彭德怀的“爱骡之情”、“爱兵之情”,彭德怀和战士之间的“互爱之情”、“同甘共苦之情”,以“爱”为线索串联在一起,进行预设的。尽管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深厚感情和高尚品德是学生的共同感受。尤其是对一连串关键语句的引读,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彭德怀的内心深处,让学生感悟彭德怀做出枪杀大黑骡子这个决定时内心的痛苦,感受到他爱战士的深厚感情。
李莹(小学一级教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效益来自于精心预设。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清晰、有序的安排。备课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出发,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毕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她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戴之情。教学目标也可以加一点: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来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使感受更深刻。但因为一节课要达到这些目标有一定难度,应该有个侧重点。在多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何及时捕捉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精心的预设显得更加重要,也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
毕老师感情丰富,善于运用情感进行教学。她的教学预设,有几点值得借鉴。(1)借文传情,牵动学生。开课伊始,教师用张爱萍写的一段赞扬彭德怀的文字将学生与彭德怀的距离拉近了。这是张爱萍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所写的怀念文章(片段),它一开始就打动了学生。(2)语言感人,动之以情。毕老师的语言很有感染力,总能在关键之处推波助澜,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尽情地抒发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例如,教师激情启发:“是呀,此时复杂的情感交织于彭德怀的内心,爱兵如子的他,眼见战士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每天都有人活活饿死在草地上,这怎么能不让他心痛呢?所以,他深情地说……”(教师引读)这样连续的引读将学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一步步加深。这一设计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3)巧妙移情,突破难点。本文要表现的就是彭德怀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文章以“大黑骡子”来烘托人物。毕老师设计了很有针对性的问题——既然彭德怀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它?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并设计了简单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对彭德怀、大黑骡子、战士们三者的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感受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战士们爱大黑骡子,更爱彭德怀。(4)以言表情,升华全文。结课前毕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此时此刻你想对彭德怀说些什么?在阅读了课文后,在动情的朗读中一次次与文本碰撞,学生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正是这一设计表现出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预设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催生了精彩的生成。学生精彩的发言证实了这一点。这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语文课堂是复杂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教师的预设不可能穷尽课堂中的所有变化。当课堂出现有价值的生成时,教师除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预设,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遗憾的是毕老师设计的环节没有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没有在相互启发中生成更多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自然就挖掘不到新的“生长点”,这样课堂中有可能产生的一些“亮点”或者是“意外收获”就被遏制了。
◆课堂教学彰显有效性◆
唐芸茹(小学高级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毕雪燕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1)课堂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毕老师以“质疑”导入,在出示张爱萍在彭德怀元帅逝世多年后写的一篇文章后,引出彭德怀一生无子女,但对自己的士兵胜似自己的子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阅读理解的关键环节,教师总是抓住重点、难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彭德怀既然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此时,你想对彭德怀将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老师真情投入教学。有些课,学生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只有少数人回答,皆因课堂缺少一个“情”字。毕老师以生动感人的陈述激情,用课件创设情境激情,以感情朗读激情,特别是设计问题激情,如,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掉长征途中他的坐骑大黑骡子呢?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战功,只有彭德怀舍不得大黑骡吗?使学生沿着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深入理解,充分感悟,欲罢不能。再如,影片片段的播放,重现了大黑骡被枪杀的场面,再联系重点词句深入思考,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彭德怀为了让饿晕的战士们能补充食物而忍痛杀大黑骡子的心理活动;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和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配乐引读,把学生带入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苦岁月中,正是老师被这种官兵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了,才能引领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付秋江(小学高级教师):创设读的情境,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毕老师语文教学的特色。如读到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时,老师把学生当作战士与之对话,学生从中感悟到战士们爱大黑骡子,更爱彭德怀的感情。结课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对话:“看到彭德怀的照片,你想说点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课堂上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引读……形式多样;试读、分段读、重点指导读、有感情朗读……层次不同,教师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提高了训练效率。其中毕老师的引读很有特色,她不仅用文本中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更多地是用自己预设的富于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深情朗读,如:“正是由于有着这样一支将军爱战士,战士爱将军的队伍,才能够形成一支坚不可摧的力量,才能翻过飞鸟无踪的雪山,走过被称为死亡沼泽的草地,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们骄傲地大声宣布: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节课重点突出,学生对文本有恰当的情感体验和一定的个性化理解,训练扎实而又灵活。
张淑娟(小学一级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时,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但课件用不好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运用得当,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就毕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课件使用谈几点看法。(1)开课伊始,直观出示相关资料。老师对学生说自己最近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要与全班同学分享,屏幕显示张爱萍怀念彭德怀的文章(片段),使学生了解了长征及有关彭德怀的故事,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2)创设教学情境,阅读感悟。读讲课文时,毕老师让学生勾画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后,多媒体出示了所有要勾画的句子,这样不仅让没有画全的同学查缺补漏,而且为下面齐读句子提供了方便。在理解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了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时,教师运用多媒体配乐,三次深情引读,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效果。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爱大黑骡子,但是为了解决缺粮的燃眉之急,在万般无奈中,在战士们都不忍心开枪杀骡子的情况下,彭德怀违心地命令副官长向大黑骡子开枪。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有声的画面,再现了这一场面,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这样学生不可能不受到思想感染和情感熏陶。(3)课堂结尾,激起情感共鸣。临近结课,教师深情引导学生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之间同甘共苦的精神,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战士们走出草地时,手搭手向前进的生动场面,出示句子并骄傲地宣布:“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样的设计再一次把教学推向高潮,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语文教学的人文味在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中得以彰显。
邓青(小学高级教师):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毕雪燕老师的提问设计做到了使学生置身于“问题”的乐趣之中,在“问”与“答”和师生、生生互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认识。我仅就课堂提问的实效性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1)疑为思之始——质疑。教学之初,毕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学贵有疑,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从“疑”入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理解课文时,老师仍从“疑”入手,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彭德怀既然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它?”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自己求解。(2)问为思之源——巧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毕老师由“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出“心爱”一词后,继续问道:“课文哪些语句体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他这么爱大黑骡子,老师有一个疑问,你们说会是什么疑问呢?”通过提问巧妙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顺利解决了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落实了相关训练。为了让学生理解彭德怀充满矛盾的心理活动,毕老师问:“此时,他的心情平静吗?为什么?”紧接着又追问:“在多年的征战中,大黑骡子只赢得彭德怀的爱吗?”“这分分秒秒的时间更凝聚着战士们对谁的爱?”这一连串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重点,使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由于“问题”有质量,而且提得适时,并无“满堂问”和“不知所问”的不良倾向。(3)想为思之根——探究。想,意为思索。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究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毕老师抓住课文中“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提问:“作者在这里省略了什么?”启发学生想象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和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高大形象,又拓展了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