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恩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要始终置学生于主动者位置,提倡写“个性化作文”。
一、 何谓“个性化作文”
所谓“个性化作文”,既是指学生个性特征在习作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具体体现,又是指学生通过习作过程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全发展。叶圣陶先生对“个性化作文”的论述颇多,也堪称经典。笔者体会,其特点主要有:
1 “需要”。即指习作者个人的表达欲望和要求。叶老说:“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没意思,没需要,硬找些话写出来,这会养成不良习惯,而且影响思想方面。”这就从表达内容上限定了必须要有自己的意思,自己需要说的话才写作,“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需要无不是个人的情思和个人的行为,凡个人的行为或情思就无不打上个性的烙印。
2 “诚实”。这指的是“真心”、“真话”,写出来的文字与自己内心是一致的。新《课标》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是要学生习作时写诚实的话。叶老说:“在写作上,‘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内面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这个解释虽浅显,对于写作者却有一种深切感,就是文字须与写作者的意思、情感环境等一致。”这是就习作写自己的情思而言的,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这是诚实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他说:“从旁描叙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就是说,习作者除了写自己的情思,还写他人、他事,也有个诚实的问题。对所描述的对象要全面了解,观察得完备周到,写出来的文章才是诚实的,具有个性化特点。如何做到写诚实的文、说诚实的话呢?叶老指出:“一个人如有自知之明,总不肯作这样的傻事,超出了自己经验范围去瞎说。他一定知道自己有多少经验,什么方面可以说,什么方面他不配开口。在不配开口的场合不开口,这并不是难为情的事,而正是一种诚实的美德”。可见,诚实是“个性化作文”的又一重要标志。
3 “自己的”。即指一篇文章具有独立自主地存在的价值。叶老说:“我们要说这席话,写这篇文,自有我们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良的目的。这内面的根源就与著作家所获得的见解,所创成的艺术有同等的价值,它是独立的;即使表达出来恰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正如两人面貌相似,性情相似,无碍彼此的独立,或如生物吸收了种种东西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要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的。果真却有要说的话,用以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这就是说,只要“却有要说的话”,不管与别人的有大同或小异,写出来都是自己的,应独立地存在。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见、所闻,展现“真我”的风采。这是“个性化作文”最核心之点。
上述三方面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仅就一方面而论,尚不能成其为“个性化作文”。如就“需要”而言,它具有多重性,是自己的需要还是他人的需要,就“诚实”而言,同样具有多重性,有的人或事物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在大千世界却不具存在价值,不反映社会的主流,若把习作的功力用于这方面,恐怕不能算作诚实;就“自己的”而言,更具多重性,表面看“自己的”虽属个人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是社会的,你所表达的要为人们能接受,得到认可,那种偏离社会需要的东西,虽出乎自己,也只能说是一种偏见或牢骚,背离了习作目的。总之,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叶老提出的个性化作文的本质特点,他提出的三个主要方面必须统一于一文之中,缺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称其为“个性化作文”。
二、 “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如何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叶老也做了明确的指导,笔者感到抓好以下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1 “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
如何对待作文呢?叶老指出:“写作必须把它看成一件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的事,好比说话一样。”“认真地学习写作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简单地说,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一件事物,你知道得清楚的,一种情感,你爱得真切的,这些都是自己的东西:如果为了需要动身写作,你就以这些为范围。反过来说,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定什么,就是不认真。”“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而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经得起最广泛意义的考验。”所以要使“个性化作文”落到实处,就必须“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有个正确的态度”,端正习作动机,明确习作目的,“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方能有“个性化作文”的发展。为此得做到:
(1) 确立读者意识。习作本是出于表达的欲望,而表达又是为了交流。叶老说:“学生要打破‘做文章的观念,把作文当作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沟通的方式。”既然是交流,就要有交流的对象,即读者。“写东西总是准备给人读的,所以非为读者着想不可。”学生唯有确立了读者意识,才会增强表现欲,如实地写,认真地写。
(2) 激发成功心态。诱发习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利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者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习作中获得成功感。如鼓励学生写好文章后互相传阅、互相欣赏、互相激励;选出佳作或佳句佳段张贴在班级园地里、学校报栏里,对特别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校刊或有关杂志发表;还可为学生建立习作档案,记载其习作的长处和进步,定期在班上展示,这对激励动机,提高兴趣是大有好处的。
(3) 进行积极评价。即坚持正面鼓励,启发诱导,促使进步。教者要学会理解学生,学会以他们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理解生活,尊重其独特感受;要放开话语权,改进评价模式:可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或师生共同评改,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展开讨论。这既有助于学生思辨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又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表达欲,提高个性化作文能力。
2 引导积累丰富感受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而所有的积累正是写东西的极得要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重视两方面的积累:
(1) 生活积累。“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导源于充实的生活”。因此,教师平时要多举行一些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尽可能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深切的体验,并随时记录下来。从中年级起,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分两大类记载:一是专记自己的,总题目为《我的足迹》或《随笔》;二是专记他人的,总题目为《我周围的新鲜事》或《大海拾贝》长期坚持这样做,且定期检查,交换浏览,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情感得以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经受净化,写起作文来就“文思泉涌”,落笔生花。
(2) 知识积累。习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创造实际上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没有知识,便无所谓创造。指导学生写个性化的文章,阅读是基础。“得其道,悟其法”,对写作大有帮助。“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因此,教者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书目(含报刊),让学生广泛阅读,同时开辟读书专栏,让他们发表读书的独特见解;还要注意引导和鼓励他们积累语言,除了摘抄佳句佳段,尤其要注重学习新鲜、活泼、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及其表达方式,丰富语言仓库,作文时便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3 贴近学生生活有效训练
“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达出来,这才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为此,教者首先要了解学生,钻探他们内心深处的习作“泉眼”,待机诱发他们胸中的积蓄。积蓄摸得清,时机寻得准,诱发得恰当,学生便会感到有东西可写。至于题目,其一,叶老提倡教师要“钻到学生的心里出题”。即“不凭主观,能够设身处地,就练习者与应试者着想”,“能揣度练习者与应试者在某一范围内应该有话可说,说出来也不勉强,从这个范围内出个题目。那么练习者与应试者执笔习作,就同自己本来要说话没有什么两样。要说督促作用,唯有出这样的题目才真是有督促作用,因为这可以鼓起写作的欲望,使练习者体会到有话可说才是有文可写”。可见,题目是人为的,命什么样的题目,是由教者的教育思想所支配的。只要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命题的原则,让学生见到题目,产生我能作的信心和快感,就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其二、“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叶老对命题作文的评述是:“命题作文人人知道不对,我以为定期作文,也不很自然。果真儿童心灵充分发展,则随时有丰妙的情思,便于工作随时可以作文。”因此,他明确提出:“除了教师出的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主张,这与叶老的主张是一致的。“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可以减少习作时对学生的束缚,可以调动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放飞真我,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语文能力。
4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出新”主要靠创造思维。个性化作文训练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供了广阔天地。教者应充分利用这块宝地,把学生的习作过程当作真实的创造过程来对待,多方引导学生拓宽习作思路,培养创造思维的变通性。变通性指的是能从多个方面、多个侧面思考同一个问题。在围绕中习作时,顺向单一、思路闭塞写不下去,或虽写了但内容贫乏的情形时有所遇,怎么办?另避蹊径,让思维转个向,“想的对头,说的也必然对头,写下来自然就丝丝入扣”。如写《我的榜样》有的同学同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榜样”的所作所为未必都能亲眼所见,单靠下面的直接描写内容就可能很有限,这时便可转向进行侧面描写,或借助他人之口,或根据“榜样”所受表彰,所奖励等进行侧面反映,补充刻画,使榜样形象丰满。至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可在直接描写景物之余插入相关的故事、传说等,以增强情趣。变向思维的运用,不仅能极大地丰富习作内容,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习作训练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或对象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想出多种多样的构思方案。如以“路”为题材,可让学生先从本义考虑,通过写一条具体道路的巨大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歌颂党的强国富民政策;再从引申义或比喻义考虑,写个人成长或开创业之路,反映自身或他人顽强进取的精神等;还可考虑介绍路的种类、发展及其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等。这样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题材习作的印象,而且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流畅,有助于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引导辩证思维,培养创造思维的精密性。如让学生分析“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俗语,指导学生从全面、新颖的角度去认识,人的主观力量并不是“事竟成”或事物难易转化的惟一因素,主观与客观要辩证地看。类似这样的训练,还可在习作讲评时摘举学生习作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并各抒己见,明确严密表达的作用。这样便能促使学生习作时注重辩证思维,严密表达,避免偏激,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独创性,充分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提高习作效率。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