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梅 武 颖
摘要: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方式上有其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变通。本文通过论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程总体目标和当前的教学现状,提出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 文化因素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一、前言
口语水平的高低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当下正值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浪潮,又不少高校纷纷给大学英语开设口语课,以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的确,这种转变是符合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但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而言,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将从教学的目标、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策略两方面加以论述。
二、教学的目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使大学英语传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使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而造就大批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既有专业特长、又有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当务之急,而改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高校结合我国大学英语实际教学条件,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在不减少现行大学英语精读总课时的前提下,额外开设了“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使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学习阶段接受系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之能够用英语应付生活交流和胜任工作交际。
一般而言,各个专业开设口语课历时一年,有的学校甚至更长些。我们借助雅思考试的口语评分标准在四个方面:流利度与连贯性(fluency and coherence)、词汇掌握程度(lexical resource)、语法掌握范围和准确度(grammatical range and accuracy)、发音(pronunciation)对南通大学2005级入学新生做了评估。将结果归入各所属档次,并且和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两者在起步阶段差别不大,但是在发音上学生普遍存在问题,尤其是来自北方的学生带乡音很重;流利度与连贯性方面,两者的差别则相当大,很多学生有种有货倒不出甚至怯场的感觉,笔者认为这是受到自信心不足的困扰所致。综合评比结果,多数学生的口试成绩分布在4到5分之中,少数可以达到6分,比英语专业学生总体水平普遍低一分。
进一步细分,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口语中常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1.回答过于简短;2.回答空洞无物;3.谈论不熟悉的话题;4.遇生词而卡壳;5.背诵答案;6.时态混乱,代词不分;7.过分担心语法和发音而影响交际;8.把口语当成知识竞赛。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学生口语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教学策略
有不少人认为,既然是口语课,那么采用英语专业的口语教材和教学模式是绝对不错的,甚至还应该再请来几位会念真经的“洋和尚”。其实不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变通。更何况当前市面上的各类教材虽冠名以“广泛适用于各层次学习者”之名,实际上大多数还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的。如果盲目照搬,那就如同小脚穿着大鞋,反而跑不快。结合自身经验,笔者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个道理:口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1.充分利用美国文化中的show off因素。
相对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有些“先天不足”。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总体相对偏低,有些偏科的学生的英语甚至是弱项。对于语言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熟练运用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其在课堂上默默不语或惜字如金。而学生往往有一种从众心理,这在相对于其他学科互动性极强的口语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有学生有开口一试的想法,但在这一片寂静的压抑气氛之下最终也临阵退缩。但是口语的课堂教学一旦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就会爆发,有如核弹的连锁反应般。一旦气氛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真正放开手脚参与进来。即使内向的学生也会为这种氛围所吸引和感染,不由自主地插上几句。而优秀的学生更是妙语泉涌、字字玑珠。
因此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从众心理,在开始阶段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去讲,避免使用任何批评性的话语打击其自信与积极性。美国文化中蕴涵着一个称为show off的因素,即乐于表现自我。因此,教师在语音方面不苛求正音的过程;也不强求用英语思维方式;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打断和纠正其语法错误;允许学生夹杂少量汉语帮助连贯句意,再由老师辅以翻译(这几点都有别于英语专业),使学生明白说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开口说。如此充分调动全班气氛,经多次课后再逐渐由“敢说”(上半学期目标)逐渐过渡到“会说”(下半学期目标)。这一适应的过程相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长一些。在教学手段上和英语专业相比,要更多地使用轻松的歌谣、说唱、卡通、游戏等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活泼有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以快速增进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也要同时兼顾语法、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2.模拟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感受美国背景文化。
中国书法中有“描红”这一术语,专门用于刚学写字的孩童,西方也有格言:“Do as Romans do.”意为“入乡随俗”,引申到口语教学中便是“先模仿”“再填空”“最终自由发挥”的三步曲式教学法。
第一步是创建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体味到语言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如可以播放《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的VCD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模拟剧中人物的语音语调,扮演剧中人物作现场配音练习,真正地“Do as Romans do.”。第二步是给一个话题及一些功能用语(Useful Expressions),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这一对话的骨架填充上“血肉”。在此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的《新编英语教程》(A New English Course IA,IB,II)中Dialogue后的Role-play和Interaction Activities。如果说前两步还是“扶着走”和“拉着走”的过程(Warming-up),那么最后一步的放手便是口语教学的升华:仅仅给出Topic而无提示与限制,给学生最大的空间自由发挥。
通过了前三个阶段的磨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应该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内容和活动设计进行调整、删改和补充,有些活动甚至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建议和随机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不妨从下半学期开始逐渐放权,让学生成为口语教学的主体。比如可让学生自由组队(一般为每组四人),在课前准备话题,课上四人以Team work的形式就同一话题从不同方面阐述。四种观点,或叠合、或递进、或互补、或对立,从而一个鲜活并颇具立体感的Topic就会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兼之话题来源于学生,其本身就具备了较强的亲和力。这时如再提出几个问题予以讨论,学生的热烈反应是可想而知的。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分化为For与Against两大阵营的激烈辩论,而此时教师在其中则扮演着一个“穿针引线”的自由人角色。如此一来,由思维缜密的“小型演讲”过渡到畅所欲言的“自由辩论”,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发现英语的魅力。这才是口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范谊,赵敏娜.大学英语交际口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
[2]胡敏.雅思考试口语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10.
[3]张涓,Alison Wong.雅思预备教程——口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8.
[4]周奇勋.走遍美国[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