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2009-03-19 07:46姚静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表现性心理学人格

姚静娴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心理学课程是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开设有基础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懂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教育素养的合格师资。然而,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使得心理学课程自身也在酝酿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本文试图从表现性目标设计和实施的角度,探索心理学课程如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入职教师人文意识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

从理论上讲,任何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应指向于一定的目标。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这是完全符合现代社会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教育自身规律的。就心理学课程而言,长期以来我们也一直注重把“使师范生具有比较系统的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建立在心理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教育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强烈需要、动机和正确学习行为”等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然而,心理学课程学程后的普遍反映是:心理学课好听,然难以深入理解;有意思,然难以学以致用。造成学科教学中“教”与“学”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性质还是课程内容?是教师“教”的水平还是学生“学”的能力?而且,在学校读书时心理学得高分者,在教育实践中未必就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学了很多的心理学知识,一些人眼中的学生却仍然是无情感、无个性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本课程学科专业性质的重新审视,笔者认为,心理学课程的目标设计应改变“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确立“人本主义”的课程价值取向。课程设计时应认识到人的基本需要是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而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身体的以及美学的各方面的整合,即在关注心理学课程行为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设计与实施的同时,重视表现性目标的设计,并按照学生的情意经验实施目标,以情促教,以情优教,优化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而建构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创造性表现在基础教育各科教学上具体化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所以也称情感目标或情意目标。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设计旨在激起学生探索人类自身心理世界奥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科学的兴趣,审视个体心灵成长的历程,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人性观念,提升其职业的倾向性,强化其成为健康而有作为的人的意识。

教学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的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认知要素,还要受到情感的激励。而心理学课程知识、技能、人文性强的特点,更从客观上决定了表现性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成为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可以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技能,了解它们的意义,并通过它拓展和加深对心理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使其具有学习者个人的鲜明特点。

二、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内容结构

心理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尽管其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但随着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心理科学充满了人文教育的积极意义。因此,从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挖掘情意教育的内容是极其深刻而全面的。本文以基础心理学为例,探索心理学课程的表现性目标体系以及情感与态度、心理感悟和世界观三方面的分解目标(见表1)。

表1 基础心理学表现性目标的内容结构

心理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探讨人类情绪、意志、需要、动机、人格、人际关系等非认知活动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依据。作为与学生主体心灵世界直接沟通的学科,心理学的学程无疑应是学生心灵世界成长的过程。其中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第一级水平,旨在使学生形成对学科的情感、对自己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和对万事万物“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生活态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悟心理知识的价值,能用一颗理解、包容的心对待学习和生活,以一种积极、和谐的心态观察和认识世界。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最高境界是确立学习者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性观,提高学习者的心理素质并完善其人文素养。

三、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表述

目标表述是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环节。表现性目标的表述不同于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技能、知识条目等。它通常是从既有的文化成果如心理学学科知识中引出,并以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述。行为目标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是共同的。表现性目标则是描述一种“情境体验”,它要识别学生将在情境中体验到什么,在情境中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完成的心理变化,而并不指定学生从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习了什么。一个表现性目标既向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一份“请帖”,邀请他们共同探索、追随或集中争论他们特别感兴趣或对他们特别重要的问题,让他们在情境中得到启迪,有所感悟。因此,表现性目标应该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最关键的是要能抽取学科内容的内在特质,通过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教学,促成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

但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无法直接观察到,而且在课程设计中也是无法预先规定好的。因为在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只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各种意义是个性化的,反应是多样化的。这就使表现性目标,即情感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难以如行为目标一样具体、明确。它通常需要课程设计者能用心去感悟教书育人的真谛,拓展教育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功能和意义。而在表述上可以多采用“解释×××的意义”、“审视与欣赏×××的意义”、“说说你对×××的理解”等句式。在心理学课程设计中还可以采用“通过×××使你感悟到了什么?”“请分析你的×××方面的心理品质”等表述方式。

这里提供几例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表述的例证: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压力与情绪变化,尝试调节与控制情绪;确定自我评价水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制定培养的计划;试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等等。

四、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是一个预先设计的课程在实际中运行、落实为教育行为的过程。任何课程的设计和规划,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的实施上,而课程实施也是关系到课程编制、课程设计以至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当前,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采取适当的课程实施策略和有效的措施实现课程计划的目标与内容,是达到课程预期目标的重要一环。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表现性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创设一定的人文环境,以心理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应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实现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此列举四则教学单元以探索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实施。

教学实例1: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本单元教学设计的行为目标:(1)认识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理解脑的机能和心理产生的神经活动方式。生成性目标:(1)理解脑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器官,能科学用脑。(2)阐明“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能动的反映”这一原理,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而表现性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则显得异彩纷呈,如让学生理解人类心理的实质,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体验心理的神经活动过程,建立主观能动的、发展的人性价值观;反思个体生命发展的历程和主体精神世界的精彩,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教学实施从认识脑和神经系统的最基础的知识入门,介绍近30年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对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崭新成果。教学建议采用模象直观、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向学生呈现人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介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过程的具体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性学习中领会到:脑是心理的器官,应确立科学用脑的态度,形成科学用脑的习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而不是“照镜子”式的反映,从而感悟主观心灵世界的精彩,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实例2:情绪与情感。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力与情绪变化”。教学中全面阐述和分析压力的含义,压力源的分类,压力与情绪变化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寻找某种压力源,如就业压力源,体验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使自己产生的情绪变化,像焦虑、兴奋等;上讲台授课情境压力源,体验紧张、提心吊胆的情绪变化;与某人关系不和的压力源,体验人际关系优劣状态下的情绪变化……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压力情境下怎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培养自己积极的情绪与情感。

教学实例3:“自我意识”章节中的“自我评价水平”。教学中首先简要分析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的结构、个体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自我意识的作用等基础知识。重点突出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而其中的核心是自我评价。接着以填表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客观的、恰如其分的、尽可能全面的自我评价。为了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是否适当,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团体进行自信心测验,而测验的结果使每一位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自我评价水平。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作为一名现代青年,应如何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学实例4:人格或能力、气质与性格。人格是一种心理特性,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独特的、整体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功能性的精神面貌。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人格是作为个性心理的全部内容加以研究的,而我国部分高校选用的基础心理学教材,依然采用将个性心理分成能力、气质与性格的结构。对此,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做了一些变通,将个性心理部分编辑为能力和人格,从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两方面研究个体独特的个性结构,这样的编排更加接近学习者的直观感知和逻辑思维,也更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活动。以人格为例,建议教学上首先界定人格及其基本特性,提出“健康人格的条件是人格的和谐统一”的观点;同时,从理论角度阐述人格的特质论与类型论,描绘A型与B型人格的差异,内向与外向的差异等;然后,采用16PF、EPQ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格测量工具(或选其一),对学生人格进行团体测验和分数解释(要求心理测验的标准化);最后分析讨论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教学各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人研究与主体研究相结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地对人格特征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整,进而更好地改善与塑造自我。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尽管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实验室,属于自然科学的领域,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赋予了心理科学以广泛的应用价值。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人们研究心理学,其终极目标是对人类自身心理世界的探索,故也将各种心理现象称为内宇宙。而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心理学课程,其教学目标并不仅局限在学习者能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和预测心理活动,而更应拓展到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激起学习者探索人类自身心理世界奥秘的欲望,能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和教育对象心灵成长的历程,完成对主体人性的分析,完善心理素质,提高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表现性心理学人格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