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伟
[关键词]新人教版,2007年人教版,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71—02
河南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但今年高考仍然是考旧教材。不过,为了更好地复习备考,笔者经常翻阅新课标教材,发现两者在某些问题上的表述有相互矛盾之处,例如关于丝绸的记载,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表述为:“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但是旧版教材高中《中国古代史》(2007年人教版)第40页却这样记录:“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按照现代汉语的标准分析,新人教版教材表述的是:西汉时期,中国丝绸开始远销亚洲、欧洲,在此之前应该没有。而旧人教版教材告诉我们: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已经少量的远销亚洲的中亚和印度等地,是否远销欧洲则无从得知。那么,中国丝绸到底是何时远销到欧亚等地呢?两个说法哪个才符合史实呢?笔者以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为依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沈福伟先生在其《中西文化交流史》一书中提到:“在雅典西北陶工区的墓葬内,有一座雅典富豪阿尔西比亚斯家族的墓葬,出土有六件丝织物和一束可分成三股的丝线,经鉴定,这些丝织品是中国家蚕丝所织,属于前430—前400年。”而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丝路出现,而且进一步提出:“这些史实生动地勾勒了驰骋在欧亚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在公元前6至前3世纪时充当了中国丝绸最大的中介商和贩运者。”由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丝绸就已经远销到希腊。
陈高华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实物见证》一文中提到:“据考古发现,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西北一座公元前500多年的凯尔特人的墓里,有用中国蚕丝绣制成的绣品。”由此得出“中国丝绸制品早在战国时期就远销欧洲”的结论。
孟凡人先生在其《丝绸之路史话》一书中提到:“从考古资料来看,时代较早的是巴泽雷克墓地(位于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北侧)出土的刺绣和织锦……这批丝绸的时代是在战国中期至西汉初期。”进而指出:“中国丝绸在战国及西汉初期已流传到西边较远的地区。”
季羡林先生在其《中印文化交流史》一书中提到:“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印度古书《政事论》中记载:丝及丝衣产于支那国”,我们可以据此认为,中国丝绸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印度。
另外,如在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詹子庆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蓝勇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等均主张在西汉之前,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西北各民族辗转贩运到亚欧等地了。
综上所述,西汉之前,中国丝绸已经出现在欧亚等地。那么,新版教材为什么会有如上表述呢?笔者推测,极有可能是编者要突出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作用,以丝绸之路是伴随着张骞通西域而开通的为据,所以才有了“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的行文。实际上,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西交通已经存在,孟凡人在《丝绸之路史话》一书中指出:“从中西交通史的角度来看,汉以前中西交通始于民间,规模很小,影响甚微,只是到了张骞之时官方才介入中西交通。”同时,按照西域史专家马雍、王炳华、余太山等人的说法,司马迁所谓“凿空”,并不是首次开辟“开通西域道”,其本意在于强调汉与西域诸国互通使节始自张骞的两次西使,准确地说,张骞在已有的民间“丝绸之路”基础之上开辟正式的固定的官方通道。所以,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存在中西丝绸贸易也是正常的。只不过,西汉之前中国丝绸外销的数量是民间的、少量的,而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丝绸外销的数量是官方的、大规模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旧版教材的表述还是较为科学的。当然,只要把新版教材的表述按照下列两种方案修改也是可以的:
第一,改时间,去掉“开始”这个绝对的时间概念,改为保守含蓄的时间概念,以符合史实,如:“西汉对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第二,不改时间,但明确与之前相比该时期丝绸远销的概况特征,以符合史实,如:“西汉开始,中国丝绸大量远销亚洲、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