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教材中“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及思考

2009-03-07 03:07丁志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唾液科学探究淀粉

丁志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组织好生物新教材中“科学探究”的教学,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一节课堂教学为例,谈谈“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及思考。

一、“科学探究”教学案例

在近期举办的全市初中生物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一位来自省某重点中学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科学探究”教学示范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通过对本节课的观摩、分析,笔者认为有许多值得学习、研究的地方,现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节录如下。

1.引言

师: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吃馒头时,如果我们细嚼慢咽,馒头会越嚼越甜。

(学生顿时“嗯”“哎”声一片,有的甚至还做咀嚼和吞咽的动作,逗人发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师: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再次来体验一下“馒头越嚼越甜”的滋味,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答,兴致高涨)

师:请大家一边慢慢咀嚼一边思考:馒头在口腔里为什么会越嚼越甜呢?

(教师分发馒头,师生一起品尝。不一会儿,陆续有同学回答)

生1:因为牙齿在不断地咀嚼,把馒头磨碎。

生2:因为吃馒头时,舌要不停地搅拌,舌上有感觉甜味的味蕾。

生3:因为口腔里有唾液,唾液和嚼碎的馒头能充分混合。

生4:因为馒头里有淀粉。

生5:(立即更正生4)淀粉是不甜的。

生6:(补充生5)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才有甜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人的口腔温度为37℃,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现在再想想,如果我们要用实验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了,应该怎样做呢?

生:滴加碘液,看看是否变蓝。(不少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

师:太好了,同学们还能记得我们过去学到的鉴定淀粉的方法!许多同学认为,馒头变甜是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你们的这些想法是观察到的、感觉到的还是证实过的呢?

简评: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通过师生一起品尝馒头,亲身体验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后,教师又及时质疑,逐步引起观念碰撞,引出探究的主题范围。在肯定一些同学提出的“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的想法后,教师并没有马上确定探究这些问题,而是反问:“你们的这些想法是观察到的、感觉到的还是证实过的呢?”这让同学们认识到:不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猜想混同于真实的观察和研究。这是尊重事实的表现,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师:馒头变甜就是食物(主要是淀粉)的消化过程。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板书课题: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探究过程

师:同学们是否记得科学探究的过程?(老师边帮助学生回顾探究的基本过程,边在黑板上板书: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简评:在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能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这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师:下面请各小组围绕“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的范围讨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尝试提出本小组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思考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果需要,经小组讨论作出,并经小组集体研究,制订出本组的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间展开热烈讨论,确定本组探究的问题,制订本组的探究方案。讨论结束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组长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以及制订的探究方案)

组1:探究等量的馒头碎屑与块状馒头分别和2毫升唾液混合、搅拌后的淀粉变化情况。

组2:探究等量的馒头碎屑分别与2毫升唾液和2毫升清水混合、搅拌后的淀粉变化情况。

组3:探究等量的馒头碎屑分别与2毫升唾液混合后,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后的淀粉变化情况。

组4:探究等量的馒头碎屑分别与2毫升唾液混合、搅拌后,一个在37℃、一个在60℃环境下的淀粉变化情况。

简评: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密切关注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随机应变地参与其中并巧妙调控、引导,及时化解讨论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和观点碰撞。听取汇报时,教师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能给以恰当的评价,对探究方案中不严密的地方能及时指出并加以完善。整个过程既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师:下面请各小组利用桌上事先已提供好的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室中的其他材料、用具,依据本组制订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各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有序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同学间不断互相质疑并相互解答。教师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在探究过程中,各小组同时完成了探究报告)

简评:这样的探究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验证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友善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沿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方向,逐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充分给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交流。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人人有事做,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表达交流

师:同学们,现在各小组探究活动都已基本结束,那个小组能首先上台来汇报交流?

(各小组同学争先恐后来汇报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每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后,还回答了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能积极听取、反思大家的改进意见,逐步完善自己的探究实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综合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得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以及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的结论)

4.评价及讨论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表达交流活动中,你认为哪个组的交流给你们的印象最深,能获得本次探究活动的“探究之星”称号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自评互评,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然后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给获得“探究之星”荣誉称号的小组加分,同学们鼓掌通过)

二、“科学探究”教学思考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积极的旁观者”,不论实验或讨论,均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及时支持和鼓励性的引导,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和宽容。这样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不断地学习如何愉快地与人合作、尽情地分享与人合作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对这个“科学探究”教学案例的剖析,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1)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

(2)教学中,要避免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猜想混同于真实的观察和研究。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

(4)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

(5)通过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责任编辑:符洁)

猜你喜欢
唾液科学探究淀粉
糯米和大米
为什么粥凉了更稠
淀粉裹多了肉会老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唾液治疗外伤可靠吗
碘遇淀粉一定变蓝色吗
好一个“口水”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