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关键词〕 教学过程;主体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A)—0036—01
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对教育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明确地提出了主体教育理论。随着教研教改课题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看成是责权统一的主体,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差生。此外,还应以恰当、正确的方式来表达爱,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效应。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才
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要求教师队伍采取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得到教师的关爱。第二,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和教师共同认识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诱导之下得到全面发展。第三,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其结果是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要相信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通过创设特定的活动环境,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满堂灌”,注入新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引入课堂。也可以恰当地运用挂图、表格、图片、漫画以及电教设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感官充分促进大脑的认识和记忆能力。树立“我要学和我能学”的观念,培养这种观念关键是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来越会学,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四、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对学生提出过分要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鼓励学生拓展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例如,主动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一时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都会有,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同时,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其中的快乐,由此积累自信心,打破“差生”的消极观念,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低谷。
总之,我们应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从小学开始,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