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敏
〔关键词〕 创设;情境;训练;辅导;
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A)—0021—01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普通成员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求真务实、认真严谨、勇于探索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入中学以后,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数字到字母,从常量到变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会根据学生思维的具体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知识背景,尽量选择与学生个人生活、人生目标相关的材料作为知识载体,创设一种吸引学生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需求,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排列组合”一节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有八个人到一家餐馆吃饭,按照中国习俗,八个座位有先后顺序,这八个人谦让了很久也没有坐下。精明的老板想了一个办法:“你们在本店多吃几顿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以后每天在本店吃一顿饭,每吃一顿就换一种坐法,等到所有的坐法完成以后,再来吃饭就不要钱了。”然后教师提问:“如果按一年365天计算,这八个人需多长时间才能不用交钱就可以吃饭?”
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因而,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扼杀。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题海战术、无限制的强化训练是错误的,但必要的、合理的基础训练仍然是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需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 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特征,其中的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势上产生的。因此,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其总结与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才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更丰富的技能。才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使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升华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例如,在讲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首先让学生制作若干个不同形状的四边形,然后让他们顺次连接每个四边形各边中点。当他们发现得到的四边形全是平行四边形时,感到非常惊奇、兴奋,从而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于是,我再让学生折叠三角形纸片,进行画、量、猜、想,从而得出预测性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最后,师生再共同探讨结论的证明。这样就促使学生手脑并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
三、加强辅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目前,学习竞争激烈、课业负担过重、各方面期望值过高、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因素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确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的和谐气氛下学习、成长。辅导的核心应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在学习上对老师或家长的依赖,培养他们战胜困难、顽强学习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辅导。传统的学习辅导主要采用补课和课外辅导的方式,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采取补课和课外辅导的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与自学方法展开讨论,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使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优化学习环境,组织自学小组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为他们创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环境,也可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总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实行新课标,就要革新理念,改进教法,用科学的方法、全新的理念教育学生,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