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俐军 王冬梅 张士强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为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引领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现代信息技术也为大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实效的活动平台。努力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整合、信息化教育理念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整合,对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多元智能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127-04
[作者简介] 周俐军,山东科技大学现代教育中心;王冬梅,山东科技大学在站博士后、副教授;张士强,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青岛 266510)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创新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影响着教育。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环境。学生利用计算机编辑文字、处理数据、作图绘画、电脑谱曲、多媒体创作,使其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如何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质和潜能,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大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习得者,转变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涵义及其主要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需要的能力”。因而,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他指出人的智能主要有八种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
1.强调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八种智能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的人显现得较早,有的人显现得较迟。受到良好的教育,某些智能就能得到开发;反之,遭遇不良的教育,某些智能就会受到压抑,甚至摧残。
2.重视实践性。加德纳把智力看作是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他强调智力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自主的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能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先例可循的新问题。可见,多元智能理论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且强调个体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
3.注重开发性。每个人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但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表现形式却有很大差别,关键在于开发。
4.智能多元化。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平”的观点,八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不能将某种或几种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要对这八种智能给予同等的关注。
二、传统教育手段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方面的局限性
以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为核心的传统智力理论,将智力局限于课业学习智力的范畴,将评价标准局限于学业成绩,将发展学生智力局限于传授知识。这样,不但对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从理论上支撑了学校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的体系,并导致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手段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方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传统教学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语言发展和数理推理能力,特别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强调往往走入极端,认为教学就为了记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以便于应付考试。
2.传统教育缺乏考虑学生各自的智能差异。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了其他智能,以至于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这种只重视发展单一性智力教育所培养的单一类型的人才,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大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与创新教育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和变革。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其目的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目标与多元智能理论殊途同归,多元智能的培养需要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和资源支持,而信息技术正是充当这一角色,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了平台。
1.搭建适应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创造了一种多感观的、虚拟的、适应性和引导性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有效活动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具有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途径。比如,多媒体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视觉、声音、图像、动画、色彩、视频等丰富多彩、令人愉悦的学习情境,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
2.提供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丰富资源。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发展需要有关这一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辅助。即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适当的学习资源作为学生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而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切实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交互性等特点。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迅速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料。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特征提供适应性的学习内容,将多元智能与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运用其优势智能发展弱势智能,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和便利。
3.构建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情境。“情境”指“活动之境”、“有情之境”, 是通过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一个有情有趣的互动平台,它以对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分析为基础。在信息技术构建的学习情景中,学生既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多媒体创作,使其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还可以将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虚拟现实,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模拟活动,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
4.设计针对学生智能特点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较好地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使教师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学习专题的设计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应用和研究方向的热点专题,在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交流讨论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有效促使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其次,提供师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将知识的学习与问题情境、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多样性与专一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信息获取传播及评价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作为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上,可通过网络建立多样化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同时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学习态度,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中去。
5.多元评价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去评价与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其实质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观将评价与学习、结果与过程融为一体,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基于情景化的过程性评价,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取向。多元评价较好地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能特点,去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开展学生多元智能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和系统测验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创作电子作品、制作网页、开展主题学习、数学建模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进行评测。
四、多元智能视角下的信息化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挑战
1.高校教师要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人才观问题,涉及到人才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传统智力观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活动围绕着考试来进行,考试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学校这样评价,社会也这样评价,各级各类的考试也是这样来评价。结果是一切向分数看齐,一切为分数服务。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在高校表现并不出色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却能作出了非常大的成绩。这说明传统的对人才智能的评价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高校教师要树立多元的智力观,就是说不要区分学生智力的优劣,而应该承认学生的智力倾向上的差别。在高校教育中不应有所谓的差生存在,只有各具特点、不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因此,教师要分析研究学生的潜能,找准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特长。
2.高校教师要树立多元智能的教学观。
——教师教学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传统的教师教学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课程设置单一。通过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片面发展,而且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欠缺实践能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以往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在过程中培养能力。学生个体之间智能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教学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性课程,通过增设选修课,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能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对特定内容的掌握。
——教学方式要多层次,多样化。传统的教学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最后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试甄别学生。这种一元化的教师教学看似公平,实则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然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并且都有一种或多种优势智能,那么教学的开展就应该考虑学生的智能强项而不是忽视或否定这些强项,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理解和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的学习环境。智能的发展,都是在相应的环境中实现的。例如,一个音乐智能很高的人,如果没有学习音乐的环境和条件,他的音乐智能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发展。而这种环境营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教学应该在全面开发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3.高校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评价是教师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评价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传统的教师教育,单纯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只注重学业智能。这种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不利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现代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超越过去静态的传统评价标准,用动态、情境和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上由于竞争的存在,考试不可避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并不是否定现有的考试制度,而是打破长期以来以笔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模式,改变原来只注重笔试不重能力培养,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状况,使考试形式更灵活一些,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水平。
——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现代教学评价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被评价者逐步从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过程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民主、平等、互动的过程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活动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动态、综合、客观的评价,揭示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
五、结束语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的学生多元智能教学实践研究被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从学生智能的差异入手研究因材施教,必将促进高校大学生智能的和谐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艳,王久义.在信息化教育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创造力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6).
[3]周睿.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宋玉连,周景芝.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现代教学评价观[J].洛阳大学学报,2004,(12).
[5]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责任编辑:王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