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教育制度的演变

2009-02-25 06:32赵红路曲雅静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演变俄罗斯

赵红路 曲雅静

[摘 要]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的变革、产生和结果,既取决于以政治、经济体制为主的制度环境,还取决于以思想意识、价值观、习惯等为主的文化环境。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的演变也不例外。本文围绕俄罗斯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如何影响其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问题,深入分析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从帝国时代到本世纪初的演变过程,并从分析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 教育制度 演变

[中图分类号] G649.22/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023-04

[作者简介]赵红路,曲雅静,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条件下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而非“随心所欲地创造”。所以,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过去就是当今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条件,即变革的历史继承。

一、“全盘西化”思维方式下“俄罗斯帝国”时期高等教育体制的确立

彼得一世是莫斯科大公国具有非凡远见和胆略的沙皇。在“强国精神”的推动下,彼得一世改革俄罗斯的思维方式是“全盘西化”或“全盘欧化”,即“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去仿效西方”。俄罗斯帝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下发展的。其强国式的发展教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发展实科高等教育

彼得一世时期的高等教育都是朝着与国家建设和振兴的方向发展。在当时要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时候,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必然重视实科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形成了俄罗斯工科高等教育发达的历史与传统。彼得一世开创的实科高等教育比欧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要早。

(二)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俄国“整个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俄罗斯急需大量部门型的专家式人才。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各种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专门人才后来也成为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一种传统,甚至曾形成一种苏联模式。虽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确实加强了高等教育的人文化和综合化,但培养专家的特色仍然清晰可见。

(三)重视科学院的作用

俄罗斯科学院的设立是在叶卡特琳娜一世时期,但开设科学院的想法却是在彼得一世时期,而且彼得一世亲自签署了创建科学院及其附属大学和中学的命令。俄罗斯科学院的创建使俄国的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脱离了教会的影响,为其发展提供了较自由的思想空间。

从上面的实际运作来看,俄罗斯帝国时期持着“全盘西化”的思维方式,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上学习西方、模仿西方,教育亦开始制度化。

二、苏联时代的高等教育

(一)“苏维埃化”思维方式下“列宁-斯大林时期”的高等教育

1. “苏维埃化”思维方式下列宁时期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改革

与彼得一世发展高等教育的“西化”思维相反,列宁改革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思维是“苏维埃化”。这种“苏维埃化”同“西化”在思维朝向上虽然相反,但在思维的实质目的或精神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强国。“苏维埃化”的内涵是要建立一个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来统治的政权机构。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就是在“苏维埃化”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的。改革的内容有:改变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崇尚变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改变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培养资产阶级专家变为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改变高等教育的性质,将贵族性的高等教育变为绝对地向工农开放;改变高等教育的属性,将高等教育的私立属性去掉,变为完全的公立并实行完全免费;改变高等教育的招生规则,主要招收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出身的人;实行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一管理。

2. “苏维埃化”继续强化和扩展下斯大林时期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

列宁时期改革高等教育的思路和主要措施一直延续到斯大林时代,而且演变成为了一种“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采取的强国思维仍然是对前列宁时期的改革思维——“苏维埃化”的继续强化和扩展。其特征是:在所有制方面推行全盘国有化和集体化;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决策的高度集权化;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高度集权化。

可见,在斯大林时代,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仍然体现了彼得一世开创的、列宁传承的强国精神。正是在强国精神的支持下,两个时期对高等教育的所为均作为一种历史形成与保留的因子,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再次变革的“条件”。

(二)20世纪60-70年代应变式改革时期的高等教育

在这一阶段苏联教育经历了一个以改革为基调的曲折发展过程,每次改革的目的、举措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互抵触,教育在摇摆中蹒跚前行。在这将近三十年中,苏联先后进行多次教育改革,其中涉及高等教育较多的有两次。

1. 1958年赫鲁晓夫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赫鲁晓夫取代了斯大林的职位之后,苏联党和国家及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解决当时教育领域存在的三大矛盾——共产主义超前目标不符合教育实际的矛盾,现存教育制度不符合综合技术教育原则、不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矛盾,传统升学教育取向不符合现实就业需要的矛盾,1958年颁布了教育法,全称为《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这次教育改革的中心指导思想,就是“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特别是注意加强生产教学,加强综合技术教育;注重最新技术部门人才培养,进一步开展科学和设计工作;强调综合性大学在解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最重要的问题中的作用;重视外国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技术上有所创新。虽然这次改革实施结果不理想,但它尝试了综合技术教育原则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了普教与职教相接近、相融合的大胆构想,积累了经验,不乏启发意义。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1964年的苏共中央十月全会,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开始着手他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在教育领域,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所颁布的四条法令:1963年5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及改进专门人才培养和使用办法的决议》;1964年2月通过《关于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决议》;1966年9月通过《关于改善专家的培养和改进对全国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1969年1月发布了《高等学校条例》。这些法令对人才培养、高教与科研并进、实习基地建设、科研经费管理、毕业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高教改革,呈平缓渐进的态势,具有应变式改革的特点。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强调高教同国民经济实际需要相适应;强调高教同科技相伴前进;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指导下的高等教育

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苏联社会“必须继续变化和改革”,实施新的“加速发展战略”,并开始按照他的“新思维”推行改革,使整个苏联社会处于全方位的演变之中。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决策调整。

1.1986年高等教育改革

自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到1986年改革的半个多世纪中,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高等教育体制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变革,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7年3月苏共中央公布了《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改革措施包括:建立高等学校和企业的新型关系;扩大高等学校的科研规模;改进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下放制定教学计划的权力;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范围,增强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权;改变重量轻质现象,淘汰部分高等学校。这次改革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史上举动最大的一次改革,改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遗憾的是,由于政治局势不断变化和动荡不安,这次意义深远的改革未能完全进行下去。而且,改革尚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1988~1991年间的高等教育决策

1988年3月成立了全苏国家教委。1989年7月,《苏联高等学校暂行(标准)条例》由苏联国家教委批准实行。1990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草案)》。其中对许多改革内容,如继续教育、扩大办学经费来源、允许进行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的法律规定。1988-1991年间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戈尔巴乔夫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新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二是许多提法和构想不乏改革新意,对于此前苏联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高等教育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作了一系列变革, 它结束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单一模式,转向多样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一)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

随着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原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俄罗斯陷入了全方位的动乱与危机。国民经济持续下降,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降低,社会秩序日益动荡不安。俄罗斯政府正是在这种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形势下开始教育改革的。1992年7月,俄罗斯颁布了第一部《教育法》。该法在总体思想上继承了苏联解体前奉行的国家政策。1996年1月《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新教育法)颁布生效。1997年7月颁布《联邦教育发展纲要》(草案),对俄罗斯教育体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基本问题、纲要实施的目标、方针、任务及预期成果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阐述。尽管当时俄罗斯政府制定的教育法令、法规全面而具体,但由于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的蓝图和国民的期盼仍然无法变成现实。在教育体制上,俄罗斯当局在推动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同时,一方面向西方靠拢,追求与西方教育体制的普遍接轨;另一方面,又从形式和实质上恢复了沙俄时期的某些传统,同时还留有苏联时期教育制度的痕迹。教育改革进程受阻,教育立法收效甚微,教育经费匮乏,教育质量下降。俄罗斯的教育状况仍未有好转。

(二)21世纪初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

21世纪初,俄罗斯教育最引人瞩目的一项变革是努力实现各领域、各层次教育的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001年底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按照《构想》的部署,俄罗斯的教育现代化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01-2003年,恢复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教育责任,进行各方面新举措的试验;第二阶段是2004-2005年,评估并大规模推广第一阶段试行的措施;第三阶段是2006-2010年,教育现代化成果初现。新时期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入博洛尼亚进程

从2002年起,俄罗斯教育部开始起草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各种法律文件。2003年9月,俄罗斯正式无条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正式加入到创建欧洲统一高等教育区的进程(博洛尼亚进程)中,即加入创建欧洲统一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进程。到2010年,俄罗斯国内大学的毕业证书将会得到欧洲的承认,并将按照全欧洲的等级标准实施评价体系,这样,教育质量也会在欧洲范围内得以评估。

2.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俄罗斯以前一直实施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制度,中学毕业生自主到高校参加各校自行组织的入学考试。现在实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是俄罗斯在整个教育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一项举措,这与普京执政后加强国家对各个方面的中央集权控制相符,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教育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俄罗斯在高等教育体系与欧洲一体化接轨的道路上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3.改革学制结构和学位制度

《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指出,俄罗斯高等教育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学制2年,结业者授予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4年,结业者授予学士学位。第三层次为完全高等教育,学制2或3年,开设专门化课程,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在第三层次教育的基础上,还设有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院。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增设表明俄罗斯高等教育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4.创建大学综合体

俄罗斯高等院校强调基础研究,发展应用研究,重视跨学科研究,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院校与科研和生产部门的密切合作而建立数百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即以主要大学为中心, 包含了各级各类学校、企业、教育机关等的一体化模式的“大学综合体”。这一模式的创建改变了以往高校的单一化发展模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

总之,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俄罗斯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改革后的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化、国际化趋势,并为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构想奠定了基础。

四、启示

综观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的演变,不难发现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的总体特征:“强国精神”是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推动力量;“国家”是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永远的重要向量力;“多元化”是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总思路;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变革进行得相对平稳;高等教育改革仿效西方经验和保存优良传统并重。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作用

“大俄罗斯主义”的“强国精神”一直是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思想导向,是历次高等教育变革的基本目标及终极目的。这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变革中,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还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借助民族文化精神的引导。否则,高等教育的变革就失去了民族号召力与凝聚力,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它们之间无疑存在着意识形态的较量、思想的交锋和文化的碰撞,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由于教育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特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演变正是立足于自己的优良传统,去吸收于我有用的东西。这启示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在锐意改革创新的前提下,既不能简单地使用“拿来主义”而全盘否定自身,又不能固守陈旧而全面排斥外来的东西。高等教育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才能使本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交往和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多元化”策略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策略核心是“多元化”,体现在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位化、管理机构多层化、经费投入多源化、人才培养规格多级化、招生与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方面。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存在的多种差异,诸如高校布局的区域差异、高校之间教学与科研水平差异、高校培养目标的不同差异、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等等,尤其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和思路,使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走上和谐、健康、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2]孟令霞.转型期与新时期的俄罗斯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3]李国立. 苏联解体前后的俄国高等教育改革[D].河北大学,2000.

[4]李春生. 波洛尼亚进程框架下俄罗斯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6,(9).

[5]王建平. 论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时代转型[J].高教探索,2006,(5).

[6]Россия и Болон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EB/OL〕. http://www.finansmag.ru

[7]В.С.Филиппов.Модернизация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J].Педагогика, 2004,(3).

[8]УчастиеРоссиивБолонскомпроцессе〔EB/OL〕. http://www.phys.msu.ru/rus

[9]赵梦笔.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及形成规律的国际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

(责任编辑:王庆玲)

猜你喜欢
演变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