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霞
〔关键词〕 历史图片;历史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A)—0023—01
中学历史教学中,课本中的文字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而历史图片则更能直接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应该得到历史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以图激趣,导入新课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圣人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何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呢?巧妙地利用历史图片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看“处死查理一世”的图片,然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高高在上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会命丧断头台?当时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这就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为什么国王会被砍头,同时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形象感知,加深印象
在历史教材中,文字表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但是文字具有抽象的特点,无法向学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而图片的特点却是真实、形象、直观、生动、一目了然。如我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经济大危机》一课教学时,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在经济危机中,老百姓工资下降,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大量失业的情形呢?此时课本中的插图——“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信”为教学带来了转机。求职信非常醒目地背在求职者的背后,虽然是用英文写的,但是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试着把它翻译成汉语:“我会说三国语言,我有三年工龄,我有三个孩子,我已失业三个月,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很容易地掌握了经济危机的后果,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三、抛砖引玉,匠心独运
课本中提供的图片,看似简单,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则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上《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彩图“工业时代的纺织厂”,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最后让学生思考: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还能不能满足大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有关火车的发明和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对比启发,论从图出
利用图片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教学中,关于“著名建筑”一目,我用课本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两张历史图片来启发学生思维,并提问:“观察这两幅图,看看这两个建筑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下列结论:巴黎圣母院的突出特点是“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的特点是“大而高”,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我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五、借图说理,情感教育
如在上《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历史图片组织教学:其中有日军砍杀南京青年的;有日军把南京青年当靶子练习刺刺刀的;有日军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纸等。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感到触目惊心,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还讲述了当前他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中日有关报道。此时,我适时地告诉学生要警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体现出了新课标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六、以图启智,由此及彼
如在讲到《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我结合课本中提供的图片“珍妮机”,介绍了有关珍妮纺纱机的情况。随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出了一道思考题: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并让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最后得出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昙花一现;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所用,却不可能为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不能为新事物的出现提供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阳光。此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也增添了历史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