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祥
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座谈会在甘南州夏河县召开,来自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民委”系统的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参观学习,畅谈发展思路,共谋民族教育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 民族教育;经验交流;教育行政;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65〔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1(A)—0004—02
“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既要靠政策支持,更要靠智慧和创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省“民教”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革新之路。
这种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夏河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几所“双语”类寄宿制学校。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在夏河藏中,记者看到,学校里崭新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教室里各具特色的布置,墙壁上精心设计的图案和标语,走廊里富有藏族特色的挂像,无不洋溢着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让代表们深深体验了一把充满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介绍学校发展历史的展板上,一幅幅记录学校发展的新旧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很难把老照片上的学校跟眼前漂亮的校园联系在一起。看到这一切,不少代表情不自禁地说:“变化真是大!”
夏河县民族教育取得的成绩不能不让人赞叹和感慨。其实,夏河县只是一个典型和代表,全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也在蓬勃发展。过去五年,全省民族地区在全面完成“普初”任务的同时,实现“两基”目标的县达到14个,比2002年增加了10个,人口覆盖率达到63.42%,比2002年增长55.12个百分点。
全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成绩,正是对各地各具特色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的最好诠释。
甘南州:把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民心工程
甘南州“双语”类学校一般集中设在农牧区乡中心小学或在县城集中办学。学校与农牧村、牧点的距离近者几十里,远者百里以上,交通十分不便,学生上学极其困难,寄宿制学校跟不上发展的需求,造成大量适龄儿童无法入学或辍学流失。
2004年以来,甘南州抓住“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机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投资一所,建成一所,完善一所”的要求,改、扩建和新建了95所寄宿制学校,建成校舍近19万平方米。全州寄宿制学校由2003年的85所增加到2007年的134所,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从53万平方米增加到75万平方米,寄宿学生由不足1万名猛增到5万余名。
寄宿制学校的办学和食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基本实现了集中住宿、免费就餐。住校生全部入住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宿舍中,实现了一人一床,消除了通铺和家长陪读现象,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自炊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州民族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快速发展和均衡发展。
临夏州:用项目促进学校发展
近年来,临夏州先后实施了国家投资、国外援助和知名人士捐款三大项目,共投入资金5.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52所,完成校舍建筑面积58.37万平方米,全州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16万平方米,校舍危房率下降到6.08%,标准化学校达到248所,899所学校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装备了计算机教室。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进了许多新的理念,如开发了学校布点规划公式,在土建学校的选择上,贫困边远地区学校、教学点和村校优先;对农村小学平房的设计和修建中,采用了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采光充足的建筑形式;学校旱厕所的设计着眼于清洁卫生,设计了通风管道、蹲坑盖板,并专设残疾人坑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夏河县:深化“双语”教学内涵
民族教育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背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十分深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用语问题是民族教育的基本问题。夏河县始终把“双语”教学作为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
——加强“双语”教材研究和“双语”课堂教学。各级各类“双语”学校非常重视“质量立校”意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大力培养“双语”师资,大胆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现代、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研组以教法、学法及备课、说课、讲课、评课、课后辅导为主题,分年级分学科进行探讨、研究,发挥教研团队作用,革新教学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疑难。
——改善“双语”师资结构。针对“双语”类教师专业单一、学历合格率低的问题,采取招考、引进和培训的办法,并鼓励教师自学、进修,促使教师提高学历和业务水平。全县先后培养了60多名紧缺学科的“双语”教师,缓解了“双语”师资紧缺的局面。
在办学过程中,夏河县坚持面向广大农牧区,不断探索“双语”教学办学途径,完善“双语”教学体制,千方百计让广大学生进得来,学得好,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天祝县:信息铺就发展“高速路”
天祝县先后实施了“中国、联合国UNDP403”、“中欧基础教育”、“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10多种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项目,并通过财政投入、学校筹集等途径,累计投入资金达2384.22万元,全县各类学校拥有计算机2887台,中小学生生机比为13∶1,建成计算机教室41个,多媒体电教室210个。26所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90%的乡镇教育辅导站、中心小学和所有的独立初中以上学校连接了因特网,所有乡镇都建立了乡级资源中心,全县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
天祝县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发挥。
——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构建了以县级教师培训中心为培训基地,以乡镇初级中学为培训辐射点,以中心小学为培训网点的县、乡、校三级培训体系。仅在2007年国家暑期远程教育培训中,全县就有2250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有效地发挥了信息设备的作用。《中国教育报》以《这样的培训拿来就能用》为题报道了这一活动。
——注重运用。以活动促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天祝县采取项目设备与学校完善功能配套结合、“天地”网络资源与学校开发资源结合、项目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农牧民培训与服务“三农”结合的“五结合”方式,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使信息技术用于各科教学的整合,用于资源收集与传播,用于师资培训,用于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用于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
肃南县:“一乡一校”优化资源配置
肃南县按照“高中进县城、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标准化九年寄宿制学校”的总体思路,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实施了“一乡一校“工程。适度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和力量,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能力。
肃南县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部署,先后撤并学校30所,使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在乡镇人口最集中的区域新建或改扩建设施齐全、标准较高的九年寄宿制学校,每个乡镇集中办好1所,做到交通方便、辐射力强,并调派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确保了住宿生正常生活秩序,有力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肃北县:加强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效益
随着人口高峰期的回落,初中适龄入学自然人数下降,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纷纷离开牧区到县城居住,乡镇学校就读学生锐减,这使得肃北县教育布局的调整越来越紧迫。
肃北县根据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镇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地域、生源、人口流动、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制定了《肃北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本着适度集中、扩大规模、优化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撤并了一些服务人口少、办学效益低的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坚持与学校校舍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薄弱校建设、免费教育相结合,通过布局调整,较好地形成了中小学布局结构新格局,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不让一名教师下岗,不让一分国有资产流失,不让一户农牧民增加负担。
通过这一调整,民族教育体制得到了完善,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实现了所有牧区学生集中生活、学习一体化,大大改善了民族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结束了长期以来蒙古族学生居无定所、食无定处、没地方娱乐、没地方讲卫生的局面。
肃北县还对所有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学校性质、学生需要、师资情况采取了蒙汉“双语”加授英语的教学模式。
阿克塞县:创新办学模式
阿克塞县为了解决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问题,从2007年起开始探索普通高中异地办学模式,2008年高一新生全部集中到敦煌就读。县政府承担异地就读高一学生每人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交通费和生活费补助。
另外,阿克塞县还根据“减少点数、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撤并了部分学校,在新县城建成寄宿制中学、小学各一所,城乡中小学生、适龄幼儿全部集中在县城就读,教育教学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推动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和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