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辉
摘要动机是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学习动机薄弱,初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教材设计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关键词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都知道语言学习的动机是人类语言学习的本质,也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学习者也总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师在应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上、帮助学习者找到更加适合的学习策略上发挥着不可逾越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从教多年来的经验归纳并总结了以下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1 从认知角度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近年来如何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独立性已经备受语言教师的关注。Holec把学习自主性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个体自己学习的能力(Holec 1982: 216)。自主性学习的活动包括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学习材料、选择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过程和衡量学习结果。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原则包括:(1)学习者负责自己的学习过程。(2)学习者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3)学习者与教师及同伴的合作。(4)学习者制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并且要培养成把这些知识内容转换成新的实际情况的能力。
教师在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上应当重点把握如下的认知策略:(1)翻译法:以母语为基础理解和生成目标语。(2)演绎法:遵从目标语的规则。(3)重复法:重复模仿其他人的讲话。(4)资源配置:即求助于字典和其他资料。(5)推断法:应用已知的信息推导出不熟悉的新信息或新单词等。
与此同时,教师应指引学生用原认知策略来发展学习者的自觉学习能力。原认知策略是用来计划,监测和衡量学习活动的学习技巧。语言是一生的努力,如果老师能成功地教会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能养成独立的学习能力,那么学生将在他们将来的发展中一生受益而不仅限于英语学习。
2 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
英语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学习性格,对于性格开朗自我意识强的学生,他们想证实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英语教师应多加支持,积极引导。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自我表现的学生。英语教师应同等对待,倍加鼓励,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创造成功感,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根据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分角色,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英语学习习惯,并把英语教学活动以一定的方式与学生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则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3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使外在动机转换成内在动机
Keller(1984:89)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元素之一。文秋芳也认为兴趣是影响中国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英语教师有必要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第一,以分组讨论,扮演角色,辩论或游戏等多种方式来避免以往的单一的课堂模式。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工作就是针对大多数学生安排可以顺利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如果给学生安排更有难度的挑战活动对学生学习英语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给学生安排毫无难度的工作他们同样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课堂活动内容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是个考验。
第二,变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可以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另外初中英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起互信互爱,交流合作的关系。并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小组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下才能更好地调动全班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三,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有效的反馈可以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维护自我形象;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业任务。让学生及时知道成绩,比不了解者的学习动机要强(蒋小青,2003)。反馈提供的信息可以用来判断学生学习的进展,改正错误,重新审定学习方向等以促进学习动力。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二语习得的相关的理论及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但是动机是动态的。英语教师可以开发出更新的更有力的学习动机。尽管学习动机的本质是复杂的。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制订一个系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如何才能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有待我们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蒋小青.激发中学生的十个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究,2003(10).
[3]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