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词的大量借入,越来越多的外来义项也被直接借用到汉语的原有词语中,成为这些词语新的义项和用法。社会的开放和人类思维的共通性是外来义项借入到汉语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词义 义项 借用
我们知道,词义的派生义主要是通过引申、比喻等途径产生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汉语词语增添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却并不是汉语词语自身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产生的,而是直接借用外来义项获得的。所谓借用外来义项,是指外语中有和汉语相对应的词,它们有一个义项是对应的,而外语词的其他义项则是汉语所没有的,于是汉语就把外语词的其他一个或者几个义项借用过来。比如汉语的“软”和英语的soft相对应,二者都有“柔软”的意思,但soft还有“隐性的”“不含酒精的”“不含某种矿物质的”等意义,汉语没有这些义项,于是汉语就把英语soft的这些义项直接借用过来,所以我们现在经常看到“软环境、软广告、软技术、软饮料、软水”这样的用法。
一
外来义项,从对应的英语词语中借用的比较多,比如:
广场:原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如:天安门广场。现多了一个新义,即表示购物中心、大型商场的意思,指那些中央有宽敞而高耸的空间,四周有多层连片的商店,集购物、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商业大厦或大商场。这个新义借自英语plaza的“购物中心”的义项,现在已进入汉语中。如各个城市里面涌现的很多“广场”:购物广场、美食广场、汽车广场、服饰广场、消费广场、数码广场、休闲广场、啤酒广场、海鲜广场等等。
城:原指“城市”,现在多了“商业中心”的意义,这个新义借自英语的city,如“美食城”就是美食中心的意思。现在我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城”。如:鞋城、家具城、图书城、火锅城、美食城、服装城、灯饰城、电器城、家电城、食品城、小商品城、商贸城、海鲜城、玩具城、建材城、电脑城、家饰城、皮具城、洁具城、电子城、数码城等。
发烧:原义指发热,即“体温增高”的意思。现在多了一个引申义,指狂热、高度兴奋。如音乐发烧友、汽车发烧友等等。这个意义借自英语的fever。
爆炸:原只有一个义项,即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现在多了一个引申义,即数量激增,突破极限。如:人口爆炸、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等。这个新义借自英语的explosion。
菜单:原义指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现在多了一个引申义,即(荧光屏上显示的)项目单、选择单。这个意义借自英语的menu。
蒸发:原只有一个义项“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对应的英语evaporate,除了有“蒸发”的本义外,还有一个引申义,表“消失;不复存在(to disappear or cause to disappear)”。汉语的“蒸发”吸收了英语的引申义,指很快或突然地消失。可以指人,也可以指金钱、财物等具体的东西。如“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及其大批高层官员4月9日突然“蒸发”,使布什政府和美军前线指挥官都惊愕不已。(《人民日报》2003年4月14日)”“美元贬值,中国外储每月蒸发300亿美元”。(环球外汇网,2008年7月24日)
类似的还如“杯”,借用英语cup“奖杯”的意义。如“世界杯、大师杯、考比伦杯”等。“干” 借用英语dry的“不甜的、无果味的”意义。如“干红、干啤、干白”等等。
也有少数词语的新义是借自日语的,因为日语里有许多词是用汉字书写的,因此它们的意义借用到与它们同形的汉语词语里就方便多了。比如:
屋:原只指房子,日语里“屋”还可以指“店铺”,于是汉语就借用了这一意义。我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随处见到门面不大的以“XX屋”命名的店铺,如“发屋、饼屋、精品屋、鞋屋、面包屋、咖啡屋、首饰屋”等等。
族:除了我们熟悉的“家族”“种族、民族”等义外,日语还有一个意义。即表示有共同属性的一类,汉语吸收了这一意义,如我们在媒体上常看到“XX族”类的词语,如“追星族、上班族、下岗族、打工族、外来族、工薪族、手机族、有房族、休闲族、素食族、集邮族、钓鱼族、炒股族、单身族”等等。
以上这些借用来的外来词义多已被近年来编撰的各类新词新义词典所收录,有的已经被最新修订的权威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吸收,说明它们已经稳定下来,融入到汉语的词义系统中。当然,有些外来义项能否最终进入汉语的词义系统,还有待观察。
外来义项往往是先被借用到港台汉语中,然后再进入大陆普通话。由于英语一直是香港的官方语言,与香港话的接触一直没有中断过,所以英语词的义项常常被借用到对应的香港话中。改革开放后,香港话中吸收的外来义项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的密切而进入大陆普通话中。所以像“XX广场”“XX城”“XX屋”“XX族”等词开始出现在大陆普通话中时,往往带有很浓的港台味。
“发烧”“爆炸”等词,受英语影响而获得新的意义。伍铁平说:“我估计,如果不是英语的影响,汉语的‘发烧‘爆炸似乎不可能产生这种转义”。汉语其他的如“广场”“菜单”“蒸发”等词,也一样,如果不是借用对应外来词的义项,同样也不可能产生出现在的新义来。因为词义的引申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例如英语的cat(猫),衍生出“心地恶毒的女人”的意思,而汉语的“猫”却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汉语的“老”由“年岁大”衍生出“食物因烹调时间过长而口感不好”的意思,而英语的old则没有这种衍生意义。汉语的“红”由指红色衍生出“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的意义,英语的red没有这种意义,而是衍生出了“流血的、暴力的”意义。
二
其实不仅外来义项被借用到汉语相应的词中,而且一些外来词的用法也被借用到汉语相应的词中。如汉语的“问题”,跟其他词语组合时,只能用在中心语的位置上,与前面的词语构成定中结构“XX问题”,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婚姻问题”等等。但是近年来“问题”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构成“问题XX”,如“问题奶粉、问题产品、问题食品、问题手机、问题官员”等等。在这里,“问题”是“成问题的,容易引起麻烦的”意思。这种用法是来自与“问题”对应的英语单词problem。英语的problem有形容词的用法,能构成“问题少年、问题学生、问题儿童”等复合词。受英语影响,汉语的“问题”也吸收了这一用法,并且扩大了其使用范围。
再如,汉语的“零”与英语的zero对应,zero在英语里有词缀的用法,作前缀能构成“零长度”“零税率”“零误差”“零动能”“零宽恕”等词。受英语影响,汉语的“零”现在已变成一个类词缀了,即它的构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始终在前面,它的意义也趋于虚化,表示“没有”的意思,其能产性也越来越强,由它作词缀构成了大量的词语。如“零距离、零风险、零投诉、零库存、零利率、零增长、零缺陷、零事故、零损失、零口供、零排放、零故障、零污染、零差距、零感染、零收入、零伤亡、零利润、零容忍”等等。
近年来,外来义项的借用促使汉语词义发生变异,也丰富了汉语的词义系统,使汉语在不增加词形负担的情况下增加了许多异质的意义内容,增强了汉语的表现能力。显然,外来义项的借用已经成了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外语言接触的日益密切频繁,会不断地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义项借用到汉语中来,并融入到汉语的词义系统中为我所用。
三
外来义项不断借用到汉语中,社会的开放无疑是重要的外在诱因。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与世隔绝的状态,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科学、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越来越密切,由此也带来了文化、语言接触交流的频繁。汉语吸收外来词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汉语词语借用外来义项而增加新的意义和用法。这部分汉语词语虽吸收了外来的意义用法,但并没有增加新的词形,形式上还是原有词形、原有语音。与外来词相比,它们借用到汉语中更彻底、更隐蔽,所以也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许多外来义项早已融入到汉语的原有词语中,以至于它们的外来身份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
除开放的社会环境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思维的共通性。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建立在人类经验和想象力基础之上的基本认知能力,人类的思维就是建立在隐喻、转喻之上的。词义的扩展实际上就是通过人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来完成的,通过隐喻和转喻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的认知能力。所以,每种语言里都存在大量的多义词,这些多义词的词义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最先产生的中心义项是原型,其他义项都是从原型义项通过隐喻、转喻思维扩展出来的。
既然人类所有语言词义衍生新义的认知机制是相同的,那么甲语言的某个词语通过隐喻、转喻产生了若干有联系的义项,这些义项就有可能被借用到与该词语原型义项对应的乙语言的某个词语中,成为乙语言的相应词语的新的义项。由于人类思维的共通性,借用来的义项大多能看得出与自身词语原有义项存在隐喻或转喻关系。如“爆炸”“发烧”等词在汉语自身的语境中不能产生“激增”“狂热”的新义,但在英语中通过隐喻机制产生了这些新义,再借用到汉语中,说汉语的人通过隐喻思维自然会理解。用得多了,就不再把这些新义看成是外来的了。人们把这些新的义项看作是汉语词语自身引申发展出来的,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既是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词义衍生的内在机制,也是汉语借用其他语言词义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伍铁平.为什么叫“发烧友”[J].语文学习,1994,(12).
[2]高丕永.“问题”新用法[J].语文学习,2006,(2).
[3]张谊生.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侯昌硕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52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