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摘 要:语言规范的标准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主要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道路的重要步骤。它对加快普及民族共同语进程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规范化 标准 评估
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多民族的事实,使语言状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语言规范便成了国家语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
一、规范化的标准
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人们对此并无异议。但问题是语音方面的标准比较容易把握,而词汇及语法方面的标准就难把握得多。因为“北方话”是一个大方言,它可以分为若干个次方言,如: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等,而且北方话的各方言也存在着差异。另外,语法方面的规范范本涵盖面也很大,这样以来,仅从语言结构内部看,词汇及语法方面规范的标准就比较难以把握。若把它放在语言结构以外来分析,难度则更大,尤其是词汇方面。南昌大学的王卫兵在《汉语规范化的范围、根据、操作以及科学属性——汉语规范化若干问题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汉语规范应当包括语用规范,将语音、词汇、语法规范与语用规范结合考虑,关注语言应用、将语言置于社会中考察,是语言规范化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把语言规范置于两个层面中来进行研究:一是约定俗成,二是明文规定。
(一)约定俗成和交际值
约定俗成和交际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标准。语言是否规范,关键要看它是否为一般人所普遍使用;是否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是否能够明确地表情达义,为一般人所懂得。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以及新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导致表现这些事物和概念的新词语不断出现。如“人造美女”“救助站”“作秀”“的哥”“托哥”“健美浴”“炒汇”“坐台”等等。
2.词组的缩减而构成的新词,如“地贫”(地中海贫血症)、“液显”(液晶显示)、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等。词组的缩减和简称的构成,给语言表达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是,词组的缩减必须按照需要和明确、约定俗成的原则来进行。不能只图个人方便而任意生造,否则会增加表达和理解的困难,从而造成交际的麻烦和语言的混乱。
3.超常规语义搭配。如“打造”“出炉”等。“打造”的本义是“制造”,多和金属器物搭配,如“打造斧子、打造戒指、打造耳环”,如果同“品牌、新天地”搭配,就具有了“创造”的意义。超常规搭配如果经常出现,一经约定俗成,成为一种转义,就变为常规搭配。“出炉”的本义是“取出炉内烘烤、冶炼的东西”,如今也有了“某某年度时尚人物出炉”的说法。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讲,规范语言应该是语用规范,是语言在表达功能和交际功能上切合目的性的规范。因为引起表达、交际的动因和情景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只要是恰到好处地达到了目的,就是合乎规范的。因为人类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牵涉到的因素非常多,自然的、人为的、物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等,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观察语言、运用语言。因此,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就要考虑各种因素(比如语境的因素,语言交际是否做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只有在言语上下文的环境里,词语的意义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这种功能来自语用功能,因为人们必须在活动中,才能学会词语的意义,并使用它们来描写事物、讲述道理等等。这些在言语环境下所表达的思想,不仅是简单的陈述,而且还会通过词语的感情力量,对听众产生效应。所以,词语的实际意义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我们不能把语言规范的目标确定为不管何时何地都必须是一种绝对一致的代码。
因此,我们必须对那些打破传统的语言框架模式,启用一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作出正确的认识:语言既要讲究经济的原则——表达起来怎么省时省力,就怎么表达。又要讲究音韵搭配和谐,因为“汉语是一种音节结构明显的语言,在语言表达上就存在一个音节搭配和谐的问题,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认为”与“认为是”、“否则”与“否则就”、“当作”与“当作是”、“涉及”与“涉及到”音节结构字数不同,在和谐音节结构上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认为是”“否则就”“当作是”“涉及到”中的“为”“则”“作”“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都已经淡化,因而后面可以出现“是”“就”“到”字来配合表达语义。加上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也比较普遍,理应归到合乎规范之列。
(二)民族共同语的确定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除了具有很强的表义功能外,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当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要排除“北京语音”中那些特殊的土音成分。比如,普通话说:“这个问题太难啦!”北京土话说成“这个问题忒难啦!”普通话说:“多少钱?”北京土话说成“多儿钱?”这类特殊的土音是不能作为标准音的;词汇及语法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评估方法
目前,语言规范的评估方法还比较单一,具有可操作性的主要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该测试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考察受测者的用语是否规范以及运用标准语的准确程度。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内容,是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主要举措。目前的测试主要还是在学校当中进行的,尤其是在高校中进行,为此就要重视学校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作用,特别要抓好高等学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并以此为依托,促进全社会语言规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一)测试的目的和要求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用于鉴别学生完成语言规范化课程的情况和掌握、运用规范语言的熟练程度。测试有以下几个目的:
1.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运用普通话进行自如交际的基本技能。
2.确定师范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了获取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通过测试衡量学生是否获得了比较完备的语言素质。
测试的对象最好为大一的学生,他们的普通话实际水平及一年级所学内容是普通话测试的重要参照。
据此,高校的普通话测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1)准确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具有一定的普通话语音知识。
(2)能熟练地发准声母、韵母、声调,掌握声、韵、调的配合规律。
(3)准确掌握语流音变规律,轻声、儿化、变调(包括“一”“不”的变调)以及语气词“啊”的音变。
(4)熟练掌握普通话中的常用字、异读字的标准读音,词汇、语法较少差错。对3755个一级常用汉字更应熟练掌握。
(5)能正确地朗读短文或较长的文章,吐字清晰、表达准确,语气自然。
(6)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谈,在说话时不把方言语音、方言词汇、方言特有的语法形式带入标准语,养成说规范语的良好习惯。
(二)测试中“度”的把握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由于测试的形式是口试,因而在测试评分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测试员对同一个受测对象,测试结果呈现明显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我们在测试中科学地把握测试中的“度”:把握测试中“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的度;把握测试中“方言语调”的度,以增强测试的可信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朗读”一项中规定“不同程度地存在方言语调一次性扣分(问题突出,扣3分;比较明显,扣2分;略有反映,扣1.5分)”。所谓方言语调,有人认为是指受方言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有人认为是指声调缺陷,有人认为它包含“方言色彩”和“语气语调”两层含义,有些人则认为它就是指“方言色彩”。这种认识上的分歧必然带来方言语调评分中的差异。方言语调是受汉语方言影响,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强弱虚实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方言色彩。为避免测试员只凭主观印象打分,就需要拟定这样一个量化评分标准:
1.声调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系统错误或缺陷,同时存在轻重音、轻声、儿化等错误,存在全升(全降)的方言语调或非表情达意的拖腔拖调就属“问题突出”。
2.声调存在系统性的错误或缺陷,但没有其他问题,或者声调没有问题,但在轻重格或语气上带有方言色彩属于“比较明显”。
3.偶有声调上的失误(不超过3次),或者声调没问题,轻重格式或语气词有失误(不超过3次),就属于“略有反映”。
制定这样一个量化评分标准,将评分落到实处,有助于测试员准确地把握测评的“度”。
实践说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道路的重要步骤。它对加快普及民族共同语进程是非常有益的。然而,普通话水平测试还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测试主要是以口试的形式进行,而且试题在设置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随着人们对语言及语言规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标准语的普及、提高工作将会在全国范围内上一个新台阶。
规范是为了更好地交际,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语言。言语使用一方面要遵守既成规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造新形式。许多创新形式的可接受性与日俱增,便会成为广泛流行的新规范,从而既满足了言语交际的需要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兴策.语言规范精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陈原.语言和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琳 河南 许昌学院招生就业处 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