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虹等:透析德育历史价值始点 回归家庭伦理本位等

2009-01-26 06:59
中小学德育 2009年2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伦理品德

杨乃虹等:透析德育历史价值始点回归家庭伦理本位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

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而且,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也得到典型的体现。

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促进学校與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以及彼此不断超越。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蒋丽君:道德需要:德育的逻辑起点与策略理路

德育是一个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特殊教育过程。道德通过“何以可为、何以勿行”的教化发挥着规约“心灵秩序”和“构筑精神寓所”的功能。不论是道德焦虑致使价值选择的迷失,还是道德情感变异导致价值理性的扭曲,抑或道德冷漠阻滞了人格内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链条中的缺失与弱势。“道德需要”指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心理倾向,即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它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审问道德需要中反思人性,在慎思道德需要中体察人生,在明辨道德需要中感悟生命,才能真正解决道德需要在道德塑造中“缺席”的窘境,激活德育有效性的“源头活水”。

强烈的意志追求、情感体验、美好的心境以及坚定的信念等都能在道德需要的激活与驱动、调节与控制、选择与过滤过程中促使个体选择一定的价值观,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模式。具体说,发挥道德需要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可以遵循以下策略理路:介入“道德准备律”,抑制德育效能的“边际递减”;凸出“情感”常数,引发体验触媒;融浸“注错习俗”,增强情境习得的“高感性”。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李冰:道德学习范式下的德育评价及视角转向

道德学习范式是凸显了道德学习主体品德自我建构的道德教育。在道德学习范式下,德育评价的客体是学习者道德品德的养成效果,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处于德育评价关系中的德育价值的评价者。

道德学习范式下德育评价视角的转向,是根据道德学习的特点来进行的,也是道德学习者品德养成的复杂过程决定的。由此,应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多主体的评价实现道德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实现评价途径的生活转向,在生活实践中评价道德学习者品德的养成效果;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转向,在不同主体的评价中判断道德学习者的品德养成效果;在道德学习者自我的反思与建构中,对品德养成状况进行判断。

(《教育评价》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伦理品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好学者贤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