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吟诵事业 教育要有作为

2009-01-26 06:59雷振岳
中小学德育 2009年23期
关键词:叶嘉莹叶圣陶国学

雷振岳

据《辽宁日报》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叶嘉莹10月12日晚参加了南开大学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叶嘉莹教授认为,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绝,保持诗文吟诵的传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工作。叶教授说:“如果只是应付考试,只是写论文、敲一敲电脑,搜集很多资料,它与你的生命不发生真正的关系。可是吟诵就不一样。中国的语言,它有一种节奏,特别是诗歌的语言,它有平仄、格律、韵字,而声音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心灵,你如果透过这种声音,是可以跟生命结合起来的。所以我觉得要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

语文教学注重读。可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应试性阅读,强调模式化操作。语文这种最具人文性、灵性色彩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变成了机械化训练学科。个性诵读,摇头晃脑、别有风味、充满美韵的诵读,成了奢侈品。有人评论内地:学习或者聆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吟诵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原文化部长高占祥前年举办他的作品讨论会,想找几个年轻人来吟诵,最终也没有找到,只好请年逾九旬的文怀沙临场救阵。据悉,目前各地会传统吟诵的人大部分是八十岁以上的老先生。

一方面,诵读成了奢侈品;另一方面,当看到有人寄情吟诵,摇头晃脑陷入迷离的诵读世界时,一些人不但没有给予应有的鼓舞,反而无情讥讽。诵读被审美边缘化,被淡出了现实世界。

人们应该懂得,诵读不是自以为是、装模作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之美,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精神散步,是一种文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展示。经常在诵读中和诗文亲密接触,就能得到“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真善美的熏陶,得到宁静致远的文化洗涤。

上世纪30年代初,叶圣陶和夏丐尊合写了《文心》一书。书中借王先生的口对中学生们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叶圣陶还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出使日本时,曾师从桐城巨子吴汝纶,学得吟诵古文之法。后来,他主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十分重视古诗文的吟诵。他提出“熟读精审,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十六字读书法。这种读法对于提高语文成绩,也许不会太快,可一旦学生从中悟道,其语文素质、审美素质就能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提高。

当然,不仅教育需要行动起来,政府、文化部门也有责任多举办一些吟诵活动,如在中秋、重陽、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举办多种形式的诗词吟唱活动。媒体也应开辟一些吟诵栏目,激发、引导大众的吟诵热情,营造中华大地齐“吟诵”的氛围。

责任编辑李贤

猜你喜欢
叶嘉莹叶圣陶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霜的工作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燕子,住下吧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