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在语言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9-01-20 01:44张桂水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训练场课后练习朗读课文

张桂水

教学时要借助教材中的语言学语言,抓住语言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训练。课后练习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它是教学中借以进行语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陶冶情操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良好形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依据,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经之途。如果没有课后练习作指导,就容易出现语言训练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可见,课后练习在语言训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其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现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加以说明。

一、课后练习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向导

训练点的确定,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处理教材、预设教学有效施教的关键所在。怎样准确定位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呢?最好的方法是深入解读文本,研读课后练习,体会编者的设计意图,从而确定出每篇课文,乃至每个课时的语言训练点。首先,从综合训练而言,课后练习对每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作了导向。如《雾凇》课后一共有5道练习题: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是读和背的训练,是理解基础上的巩固和吸收,体现了课标语感训练和语言积累的要求。2.“用钢笔字描红。”其所描之字都是本课的生字,它既体现了生字的认读要求,更侧重训练写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字的部首、笔画和间架结构等教师都要细心指导,从描红入手,加以训练,如:“凝”“淹”“幕”等。3.“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和雪景。”这些词语的理解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在文境中理解,在理解中感知内容,然后加以运用,写一段话。这是词语的积累运用训练,突出了中年级的训练重点。4.“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①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②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道题虽然也是词语的理解运用训练,但训练的着力点不同,主要是学会“比较”近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词义的差别,从而学会准确使用词语,领悟用词的妙处。5.“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综合训练,既要理解内容,同时还要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侧重点在于“说”,理解是前提,表达是形式。备课时,应把上述内容纳入总体计划,确定课时训练点,科学地安排好每项的训练时间、环节并拟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逐一落实,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可以说课后练习在确定“练什么”方面给教师作了一个很好的“向导”。

其次,从单项训练来说,课后练习也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和引导。如该册课文中关于“读”的训练有: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读课文,想问题;默读课文,想象情景,再说一说,写下来;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进行讨论;读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等等。所有这些都引导了我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的重点,规范了“读”的形式和要求。

二、课后练习构架了语言的训练场

这里的训练场是指学生学习语言的场所。它要求从语文学科的整体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别无他途,只有靠多种练习才能达到,它有赖于有系统、有目的地训练。而要训练就得依托一定的场所,这个场所是由“多种练习”构成的,学生只有在一次一次地完成多种练习后,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后练习实质上为学生构架了语言训练的综合训练场。这是编者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安排的。苏教版四年级上的整册练习安排比比皆是,它不仅有识字、写字,读词、解词、用词写话、听写词句,默读、朗读、背诵、分角色读,复述练习,而且十分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运用,尤其重视读写结合,强调写的训练和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语文更加生活化。有了这个训练场,语言训练就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因此学习语言要着眼于训练,把课后练习当作语言训练场,注意训练方法的趣味性、整体性、多样性,以及课堂练习中的生成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操练起来,认真地读,仔细地想,扎扎实实地练。

三、课后练习提示了语言训练的步骤和方法

课后练习不仅为语言训练提供了导向,构架了训练场,而且在“怎样练”方面为训练提示了步骤和方法。语言训练要在感知、理解、运用和熟记上下功夫。其中理解、运用是语言训练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时咬文嚼字,理解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表达以及谋篇构段的精妙之处并学习运用。现举例说明:

其一,课后练习的题干直接提示了训练的步骤和方法。如《泉城》课后练习:“4.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①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珍珠泉);②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③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喷吐出来(黑虎泉);④泉池正中有三段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趵突泉)。”题干中包含有三层意思,一读,二想,三说,这是训练的步骤。题干中“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告诉学生读什么,怎样读?“读一读”是一遍一遍地读,边读边想。“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是先想后说,想是重点,说是表达。一个“同是”提示学生想时要善于比较,还要联系所有写泉水的文字,即“上下文”,直至弄清楚“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以上这些就是训练的方法。仔细研读题干,既懂得了“练什么”,又明白了“怎么练”,是教师组织语言训练时万万不可疏漏的一环。

其二,课后练习组提示了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如《九寨沟》课后的一组阅读练习: “4.读读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比一比,看谁读得最传神。5.默读课文,想想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显然,第4题训练的内容是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练习方式是“读”;第5题训练谋篇构段的方法,体会总分式谋篇的好处与作用,练习方式是“想”。这就揭示出语言训练的过程是理解思想内容和学习表达方式相互统一的过程,即既要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又要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训练的顺序是先理解内容,后学习写法。通过这样的过程训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而像练习中的“看谁读得最传神”的“传神”是指一要读准,二要达意,三要传情,四要动人。这既是要求也是方法,训练时要从这四个层面上下功夫,分层训练,综合达标,让学生依法训练,练中得法。正因为课后练习为语言训练提示了步骤和方法,所以抓住课后练习进行训练,既省时又高效,能真正地减轻学生负担,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训练场课后练习朗读课文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青铜葵花》选段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音乐能力训练场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