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秋萍 王 晴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想到:如果我们用僵硬的方式去让学生做作业,那么学生的“大衣”会裹得更紧,为什么不用温暖的南风使学生自己快乐地脱下“大衣”呢?让学生愿意怀着满意或者是满足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业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作业过程中制造一点快乐,增添一点作业情趣,改变一些方式方法,学生是会喜欢的,也会给我们一份惊喜。
怎样让作业成为学生甜蜜的“负担”,让甜蜜的“负担”成就人性的美丽?
一、换个形式做作业。作业本中“拈花惹草”,“说学逗唱”。现在很多教师都会设计一些画、唱、演、说、看电视、设计广告词和调查报告,这也是作业设计一大进步,只要难易适度,我们就不信学生什么都不会做。书写是我们要训练的一种能力,可是我们每天写那么多字,学生的字就漂亮了吗?经常变换作业的形式,学生有新鲜感,兴趣也浓了,还可以帮助摆脱近视的困扰呢。
二、换个地方做作业。让学生离开书桌,换个地方做作业。作业地点可以是厨房里、电视机前、操场、公园里……比如,一年级的学生作业可以这样设计:“有……有……有……”说话练习,学生在家里,看书桌上“有……有……/厨房有……有……/房间里有……有……”“公园里有假山,有喷泉,有游人。”“一边……一边……”说话练习:“晚上爸爸在客厅一边……一边……,妈妈在阳台一边……一边……”学生只要换个地方,就有说不完的话了,这样就不会出现小学生眼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小红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了。换个地方做作业就是让学生走入情境作业,让学生有话说、说真话,摆脱凭空捏造的痛苦。
三、换个身份做作业。从学生的角度看每次作业,学生感觉自己都是主人,看见家长或其他人悠闲自在,学生有时难以控制自己。如果父母或其他人做和说,学生评价,或给家长讲故事,教家长练字,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有时作业中学生是游客,有时是观众,有时是市长……给学生变换了一下“身份”,学生觉得自己是大人,是有身份的人,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都会有所增强。从教师的角度看,作业一贯的做法是老师命令学生写,自己不动手,没有儿童情节,怎么来发现学生作业的问题呢?从父母的角度看,很多人与孩子谈话都会采取半蹲姿势,以示对孩子的尊重,可是我们有几个家长能从心理上蹲下来呢?没有尊重,怎么去理解学生作业的实质内容呢?所以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多一些配合,让学生扮演多一些的角色,让作业更添一份人间真情。
四、走进团体做作业。团体生活可以帮助学生脱离自我中心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态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团体作业可以让学生学习大方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加与他人互动的话题及语言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得到社会生活的技巧并达到社会化。团体作业可以是纸质形式,可以是口语形式,可以是识字,可以是读书,可以是其他语言表达式游戏,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作业形式。
五、换个工具做作业。我觉得比尔·盖茨的作业做得最好。他会把世界的高科技都用在他的豪宅建设上,创造了舒适的现代化生活。我们新时代的产物要尽可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既着眼于眼前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新时代的产物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用电脑打字写作文,用手机录音等方式练习朗读,改变以往作业的习惯,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紧跟时代,促进多种智能的成长。网络、电视、图书馆、相机都可以成为作业的工具。比如金山画王的运用,看图说话、日记都是小学生最怕的作业,用金山画王一边画图,一边写作,学生非常喜欢,有的学生还按分集写下了《小猪的故事》。学生在作业中学文化的同时学会生活技能,用发展的眼光设计作业,这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是人性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