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2009-01-20 02:30冯小红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冯小红

【摘 要】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发扬、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德育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在中国文化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是一个值提研究的课题。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发扬,并注以新的生命力。

一、把握历史教材中传统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精忠报国,慷慨悲歌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艰苦生存与曲折发展中,逐渐凝结巩固起对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如战国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离歌,走向刺秦不归之路;西汉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气概,打击了匈奴势力,恢复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宋代岳飞,精忠报国,面对国土的沦丧,决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屡战疆场,大败金兵;明代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率军痛剿肆虐于东南沿海的倭寇,保卫了祖国的海疆边防;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近代维新人士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来唤取后来者的觉醒;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上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曲精忠报国的慷慨悲歌。

2.鞠躬尽瘁,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教化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无数民族脊梁,无一不都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公而忘私。如: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诸葛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宪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孙中山以及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奉献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忧国忧民、公而忘私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一点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3.艰苦奋斗,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以勤劳的双手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常言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勤俭廉正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两袖清风的于谦,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始终保持节俭、廉洁的美德为世人所崇敬。在延安担任教育厅长及自然科学院长时无任何特殊化,建国后已年逾七十,衣着仍是补了又穿,穿了又补;饮食仍是粗茶淡饭,家属医疗费及办公用品也是自己的钱;将当人大代表的每月50元补贴如数退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洁的美德。

4.立志修身、敬长知礼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被处宫刑而著《史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并为之奋斗终身;19岁的周恩来所作的“大江歌罢调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立志勤学,不绝于史。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茧、映雪、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神神。中华民族被世界誉为“礼仪之邦”,人民自古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倒履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了一点。好礼、有礼、注重礼节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真诚待人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

二、 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又要讲今天改革开放、欢迎外商来华做生意;讲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同时结合焦裕禄治沙鞠躬尽瘁;既讲古人的优良美德,更要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英烈,珍惜美好生活;参加当地工业园区,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重任,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去粗取精,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传统美德慢慢地渗透到历史教材当中。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