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也在变化着,热心于课改的语文老师在孜孜地探寻着既能体现新理念又有语文味的语文新课堂。但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教学行为的偏颇,迷失了追求的方向:因过分关注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应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过分追求体现新理念,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盲目跟“风”,而缺失了自己教学个性的展现。其实作为教师应坚守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着眼于如何构建新的语文课堂、直抵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体现教育的艺术性,让学生能够乐学,爱学,有所学。
一、精心备课,透析教材
教师上每节课前都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必须充分用好40分钟的每一秒。教学设计过程中更多的应该考虑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给了学生什么,给学生产生了什么效果。
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课堂上关注的对象要准确。一般说来优秀的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费心的,而那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通过努力又可以大幅上升的学生才是我们在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尽力做到随时注意、密切关注,要利用恰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主要针对这些学生,作业批改也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对部分学生对面批改。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不要一节课讲到底。这样的一节课老师很疲惫,学生无收获。要充分利用小黑板、空中课堂、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二、精心设计,实施教学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一节高效的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活跃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使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积极地思考、讨论、练习。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学问”的情景中,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为了教学生会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最终达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建立机制,激励学生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仅仅是课后的工作,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管理,首先是“治懒”,之所以学习有困难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惰和练习中的懒惰。思维上的惰性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惰性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课外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在参与问题回答的过程中,产生危机感、紧迫感,通过努力正确回答问题形成一定的自信心。给他们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课堂作业人人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不能让他们有拖拉交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马上批评,并严格教育。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适当的激励,正是为了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全面丰收。
四、讲究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因此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点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此时知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部分孩子产生了对知识的抵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读书,对于竞争心理非常强的孩子们而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博学广义,提高底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可亲的笑容,自然会博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往往是因为喜欢一位(下转103页)(上接70页)老师才喜欢她上的课。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底蕴,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体现尊重与愉悦的乐土;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高效课堂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发现;有效课堂是高效的驱动器,高效地处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课堂,是我们期待构建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