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晗
摘要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基本存在方式的内在含义,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本文尝试艺术性地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平衡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作为掌握着前沿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着独特思想方式与鲜明的个性特点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折射出时代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个性化发展倾向。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不太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常常忽视他们的合理要求,严重地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下,如何在思想教育的政治性、原则性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成为担负着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才道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做出的积极回答。
1 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义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个人的自由发展,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确定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实际上指出了个性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根本途径就是要抓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丰富个性。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明确地要求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要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主动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规律,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发展。
2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个性化发展作为大学生的一种要求和意识,作为一个问题的存在与发展,是由当代社会历史条件和大学生本身的思想基础、成长历程所决定的。党的是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革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就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来看,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平衡。
一是重集体,轻自我。集体主义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可以让集体成员在交往中互相信任、统一思想,从而产生强大的团队合作力。然而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却又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整齐划一,忽视个人的独立选择。培育出来的每个人在知识结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上都基本相同,忽视个人的价值选择,淡漠人的兴趣爱好,限制个人特长优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个人能动性,最终阻碍了个人发展。
二是重书本,轻实践。面对发展变化了的和正在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外新形势、新情况,客观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更多地将学习仅局限于书本,而轻视了实践领域中个人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挥。其主要表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有力的针对性,因而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以至于与时代不同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结合不紧,灌输有余而启发、引导不足,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出现错位、缺位、不到位。
三是重政治、轻经济。我国在长期革命斗争时期,政治教育很好地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促进生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出现了逐步脱离物质基础的态势。过分地强调政治性甚至夸大政治的作用,将抓经济和讲政治对立起来,藐视个人物质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
3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教育的平衡艺术
3.1 情感教育——坚持教育与尊重个性的平衡
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充分理解不同教育个体因为自身条件、生长环境、教育经历和主观能动性而产生的不同心理需要和性格特征。深度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让教育对象感觉到被肯定、被重视,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形成良好的教育与被教育互动的模式。
但不可混淆的是,情感教育不等于人情教育。是手段而不是结果,是方法而不是妥协。情感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使用的是“曲线救国”,而其最终的目标依然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纠正被教育者的错误和问题,引导被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2 民主教育——教育与被教育的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我国特殊历史时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并一直成为学习的重点方面甚至考核环节。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多的定位为权利服务的价值取向。在功能定位、内容取舍、教育方式等方面一直受片面价值观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同时我国习惯性的教育模式就是单向灌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对于其中的内容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加上长时间过份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极容易引起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的怀疑和反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片面、刻板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逐步走向充满活力、欢迎质疑、效果反馈的民主式教育。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对时代责任的热情、对时代现象的怀疑和对自身发展的要求,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将单一教育丰富为学习、质疑、讨论和反馈的多层次教育。让教育者在教育中集思广益、让学习者在教育中迅速成长,更好地拓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3 自主教育——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平衡
教育的基本定义是指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样潜意识中传统的教育就被划分为主体——教育工作者和客体——受教育者。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独特的政治性而更为严肃、严谨,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他人教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思想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他们具备较高的素质,具备自我教育的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者的一点引导,自我思考、自我调节来约束行为、锻造性格,同时又有着时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个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来指导实践、提高认识。因此将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向结合,将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尝试和新命题。
参考文献
[1] 缪秀军.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意义[J].内科技,2009(8):71-72.
[2] 吴文斌.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0(05).
[3] 王廷广.大学生个性德育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04).
[4] 林秋英.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及其实现[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7(09).
[5] 吕灵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04).
[6] 窦春玲.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个性教育[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