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虎 陆 阳
摘要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2+1”教学模式改革和“订单式”培养教学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办学成功之路,学院步入了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本文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深化“2+1”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订单式”培养的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完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订单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分担着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源的历史重任。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个性不明显;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要解决这些问题,使高职教育真正发挥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从而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个性。而“2+1”教学改革“订单式教育”正是符合了这种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
1 什么是“订单式”培养和“2+1”教学改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这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1”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就是将3年制分为有机连贯又重点明确的前后两个阶段,即前2年重点完成专业必需的基本教学任务,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后1年着重职业技能培养,紧贴就业市场的最新动向,按照意向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顶岗实习强化目标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
2“订单式”培养和“2+1”教学改革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施
在前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深化了“2+1”教学改革,在优化“2”阶段教学行为的基础上,重点实施“1”阶段的“订单式”教学培养,以突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如游管理学院先后与国内多家酒店如香格里拉大酒店、汤池温泉度假村等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向培养适用人才,学生实现了“订单就业”。据了解,学院各院系一直在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一步扩大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医学分院为了加强对联合办学的管理,校企双方联合成立了“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该专业的教学、见习、实习、学生管理和学生毕业就业等整个过程的沟通、协调和管理,校方与企业方都派出专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其次,学校在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书中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度,在实习期间,执行企业的作息时间制度,但企业的作息时间应当符合国家的规定。对实习生超时加班的问题,校方会首先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要尊重企业的工作特点,及时通过“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管理委员会”加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沟通和协调。机电工程学院与广州大洋电子公司签定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本着学生、学校和企业自愿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用人单位考试选拔,学生最后一年的教学环节在企业进行,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校企双方研究制定的最后一年教学计划安排,电气系将派教师赴企业实施一定学时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讲授,并根据实时实地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学生最后一年教学环节结束后留企业从事技术或管理岗位的工作。
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就业没有压力。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4%以上,“2+1”教学改革和订单式培养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前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深化了“2+1”教学改革,完善“订单式”教学机制,突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订单式”培养和“2+1”教学改革的特点、优势
“订单式”培养和“2+1”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教学、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在订单培养教育过程中,学院与委托单位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行教学监督管理,同时在学术培养过程中,加强协调和沟通,确保了学术培养质量,使“订单式”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院制定了教师深入现场调研的实施办法,每年利用假期安排80―100名教师到公司调研,将教学中的问题带到现场,然后带着实践成果回来,将学习体会到的新手段、新技术变成讲义或教材,让教师进一步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实际、技术状况和设备水平,同时“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有了具体的岗位需求,学习也更为具体,缩短上岗前的见习时间。
“订单式”培养优势有:(1)“订单式”培养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用人的目标明确、注重实用,而学校培养的目标也同样是明确的。因此培养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学生也将成为企业未来最有发展潜能的员工,可发展成企业的优秀人才。(2)学院在新生入学前已与订单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含就业)协议,新生入学之日再与学院签订就业协议,这样学生一入校门就已解决了就业去向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现就业难、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时间均设置为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中学习的“2+1”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和企业的教学场所、教学(生产)设备、教学人员等优势,使校企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与共享。并且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4)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的1年中,企业可解决伙食费和部分生活补贴,甚至有的企业已让学生享受企业用人的工资待遇,这样可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4 实施“订单式”培养 和“2+1”教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依据“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学校根据与用工企业签订的“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以“应用性”为主旨,以职业岗位群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一个基础,两个追加”的培训模式,即各专业以突出实践技能为基础,不同专业根据企业需求追加源自企业的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需求课程,再把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追加到专业教材中,充实内容,保持同步。
其次,依据“订单”实施项目培训,强化实践教学。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订单”教育的核心。学校坚持“依需定学,因需施教”原则,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确保学校所教就是企业所需。对技能密集的培训内容进行了“项目培训”,即在确保时间、成本、质量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繁杂的专业技能化整为零,将专业技能课划小单元,突出各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训练,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操作规范。学校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堂设在实习车间,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
再次,实施“订单式”培养必须依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实施“订单式”培养,对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指导和动手带着学生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能先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订单”教育的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应是:一是靠培养,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参与技术革新与改造,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等工作,以多种形式和手段促使教师提高业务和教学水平;二是靠引进,可从社会上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在订单教育中,许多课程是由企业调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承担,他们已成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订单”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承担教学工作,可以说他们也是学院的双师型教师。
最后,实施“订单式”培养要严把学生的质量关。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是“订单式”培养的根本。对“订单”学生,学校要严把质量关,为企业负责,为学生负责,也为学校自己负责。学校在注重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努力让学生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深化“2+1”教学改革,完善“订单式”培养机制
虽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式”培养和“2+1”教学改革成就斐然,跻身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列,但要想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还得进一步深化“2+1”教学改革,完善“订单式”培养机制。
首先,学校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重点示范高职院校,是深处中国中部,且不在省会城市,因此除了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之外,还要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专业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做好需求分析,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学校自身也能得到发展。同时专业设置也要考虑到学校的专业优势。这样可确保学校输送的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
其次,学校教学活动与学生业务知识要求相协调。我国高职院校的产业和行业背景都十分明显,同一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对集中。一所高职院校“2”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共性是十分突出的,区别主要来自“1”阶段“订单”的不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尤其是“2”阶段的教学活动,有必要全面加以改革,改变原有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对各专业或多专业“通用”的课程和知识,一律按模块化教学要求,只有独一无二的课程才分开教学,做到教学活动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造就知识技能适应就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再次,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订单”要求相协调。高职教育实行“2+1”教学的“2”阶段与“1”阶段既各有侧重,又内在一致,两者服从于、服务于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在“2”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1”阶段主要根据“订单”规格要求,通过针对性更明确的岗位技能培养和强化,为人才进行基本“定型”。因此,在“1”阶段学校要强化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有效的战略性合作,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拓展“订单”内涵,让企业进一步参与到学生的技能培养中来。围绕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在强化学生就业目标岗位所需基本技能、满足“订单”的人格特质要求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专业深化能力、专业拓宽能力和跨专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