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胜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高级人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社会性问题。只有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才能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观念和心理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知识、技能、素质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高校需要从技能训练、课堂课外职业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和就业指导等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技能训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艰难的就业形势
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节节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0万,2008年559万,2009年则达到611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经济连续几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前几年,都还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今年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工作可谓难上加难。
据国家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信息,截至2009年7月1日,全国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虽然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努力下,2009年大学生的签约率保持了去年的水平。但是大学生的就业难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原因很多,涉及面很广,但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实际情况分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能力不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 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学生的现状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看重的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五个指标中,“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这表明,现有教育培训体系还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像“敬业精神”一类的非认知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
大学生顺利就业关系亿万家庭的利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的推动。这里我想从高校的角度谈谈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3 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举措
3.1 建设技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从用人单位的第一项指标——专业知识和技艺角度来谈,大学期间,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说相对丰富,相比之下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就比较差强人意。根据调查,有7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实用技能培训非常重要,但是他们对于学校提供的实用技能培训认为满意的只有13%,认为一般的64%,表示不满意的学生有23%。
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是应用性人才。从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出发,高校应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而专业技能培训的欠缺恰恰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软肋”。相比较而言,高职高专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能力稍强,效果稍好,本科院校则较弱。高职高专院校的强得益于高专院校长期从事专业培训教育,高职院校大部分从中职院校升级而来,本身具有一定的职业培训基础。
本科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较弱,特别是为应对市场经济发展而新开设的应用型学科。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很多院校是在历史系或者地理系的基础上开设的,而市场营销专业则基本上是在政治系或法律系的基础上开设的。由于这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普遍存在缺少专业师资,缺少专业实践条件的情况,因而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或者无法重视实践教学,造成教授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技能训练缺乏,培养出的学生难于适应专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建设技能型教师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是决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主体。今后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应当将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性人才,作为学校师资的重要来源。对我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对我国教学型大学,这无疑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的问题。
3.2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高校要在一般课程中,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让学生在课程中共同协作完成指定工作,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沟通、责任感等就业技能。对国外的研究发现,在一般大学课程中,广泛融入了很多核心就业技能,其中包括沟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其中又以团队合作最为重要,在课程中通过结构性的安排,让学生协作以完成指定工作,被认为是培养领导、沟通、责任感等就业技能最有效的方式。
这一教学模式与我们目前过分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区别,这对我们高校又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我们的教师在专业水平、组织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管理学科的教学就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网络课程”等教学方法,有效运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在课外活动中,也要充分发挥社团作用。现在校园的社团特别多,学生通过参与社团,组织社团活动,培养和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与成才就业有关的社团并不多见,可以考虑成立职业生涯发展社。由学校支持,对他们的活动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社团安排活动场地,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利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以点带面,不断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意识,让学生未雨绸缪,早作职业规划和职业准备。还可以开展以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合作意识”为目标的素质拓展训练,使参与者在人际沟通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3.3建设好校外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009年7月浙江省统计部门组织了面向大学生和面向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27%的大学生和57.1%的用人单位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是“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其中有32.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由于自己一直呆在学校没有实习机会,而企业招聘时又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有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这说明增加实践机会和提高实践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学生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多在高校内部进行,时间较短,要求不高,系统性不强,基本上是针对某门课程的实习,但是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从实践效果看,生产实习可分两阶段进行,前半段在校内强化训练打基础,后半段到校外企业见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毕业实习则是对学生本人整个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开始正式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一般是在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内进行,具有实习时间长、实践性强、专业对口率高等特点,类似于一段工作经验,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弥补大学生欠缺的工作经验,让大学生在实习中顺利就业成为一种可能。即使学生在最后的实习中未能解决就业问题,但这种毕业前的实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在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涉及到在校外建设实习基地。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校内的各种实验实训设施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外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企事业单位的实习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实践经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3.4实施专业化个性化就业指导
虽然许多高校开设有就业指导课,并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但效果并不理想。
2008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千人调查显示,62.0%的人没有接受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63.7%的人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大学生甚至总结出了学院就业指导讲座的“套路”:先强调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学生们要有紧迫感;然后要求学生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的就业率都挺高,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学生认为,“每次讲座都是老一套,对就业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这些调查情况显示我国高校目前就业服务质量较低。我国的高校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还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就业咨询等环节,能力要求仅限于沟通能力、承压能力与积累人脉关系几项,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重要环节还很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校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需要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教师,并组织实施全程式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岗前就业个性化辅导。
全程式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这些素质决不是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就能提高的。这就要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涯设计提上日程。就业指导不仅要面向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大二、大三就开始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在内容体系上既有就业意识的引导还要有就业素质、就业能力、角色转换的培训;在形式上既有大型讲座,又有小班培训,还有谈话式的就业沙龙,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课、选修课。
岗前就业个性化辅导。个性化辅导内容包括就业政策、简历制作与修改、面试指导、就业流程、落户手续办理、出国留学、就业心理调适、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自我定位、行业了解、职业决策、角色转换与社会适应等。特别是针对招聘岗位的面试培训和技能培训,能高效快速地提升学生的面试水平,对帮助学生通过面试这一最重要的关口意义重大。
前面提到的是学校可以采取的举措,但最终的工作要落实到大学生个人,最终的受益人也是大学生个人,所以除了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的推动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到提高就业能力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就业分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08-1-7.
[2] 姜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在提高就业能力[N].文汇报,2007-1-29.
[3] 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浙江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EB/OL].http://www.zj.st ats.gov.cn/art /2009/7/23/art _281_36594.html,2009-7-23.
[4] 阙明坤.大学生实习:就业前的起跑[J].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6).
[5] 李颖,韩妹.调查显示:63.7%的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N].中国青年报,2008-12-9.
[6] 毕业生抱怨没收获 高校"就业指导"课沦为"鸡肋"[N].广西日报,200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