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与教育工作者的的重视。在新形势下甘肃农村学前教育体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何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特点,制定出符合甘肃本地发展的有效的学前教育模式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园 农村 自然村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2003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 作的决定》,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省作为一个西部贫困省份,各级各类教育与其他发达省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状况尤其缓慢。在经过对康乐、东乡、榆中、西和、永登等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后,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学前教育机构分布集中
从分布状况看,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即幼儿园,主要分布在县、乡、镇周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1经济发展水平
在我省农村县乡镇一般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是当地的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有一定的民间资本参与学前教育的发展,这是学前教育机构之所以比较集中在这些地方的主要原因。
1.2生源状况
县、乡、镇政府所在地有工薪人员,私营企业者、手工业者等,收入相对比农民要多,相应的教育需求也很大。因此,民办幼儿园都集中办在县乡镇所在地,其数量也超过了公办幼儿园。此外,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使得一些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家庭,争相将孩子送到这些地方的幼儿园,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其整体发展。
1.3交通状况
幼儿园集中于县、乡、镇周边能够借助其便利的交通,将教育半径进一步扩大到周边的自然村,进一步扩大其生源规模。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随着农村村村通公路规划的实现,现在我省80%的自然村与县乡镇之间都通过宽阔的水泥路连通起来,这样就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许多县乡镇私立幼儿园通过车接车送的方式,将周边自然村幼儿纳入到自己的生源体系,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发展。
2家长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成反比
在调查中,有95.3%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同时我们也发现,在83.7%的自然村都没有基本的学前教育机构。这明显的体现出家长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中的矛盾。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影响:
2.1农村家庭可支配性收入过低
从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看85%的为种地,10%为种地、打零工,5%为经营性收入。收入途径单一造成其可支配性收入过低,导致投入幼儿早期教育的资金有限,使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处于望而不得的境地。
2.2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长期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足,使得农村学前教育设施严重缺乏。首先,村镇私立幼儿园,其整体建筑结构按照家居形式设计建造,缺乏必要的游戏场地,不符合幼儿年龄与身心发展要求。其次,资金投入的不足致使教育设备与玩教具的配备不到位。在农村学前班教学设备就是一块黑板、一盒粉笔。而在乡镇幼儿园,虽然有私人资本的投入,配置有录音机、电视、消毒柜、幼儿床铺、大型玩具、皮球、积木等幼儿教学、游戏设备。但是,由于幼儿人数比较多,其基本是作为招揽生源的道具,使用率并不高。
2.3地理环境造就的生源危机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新生人口大量减少,这就使学前幼儿生源大量减少。同时,由于各自然村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这就使得在一村集中办学或者多村集中办学得不到有效实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私人机构也不愿意在农村办学。
2.4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造成的新冲击
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对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即综合生源、地理、经济、师资状况,将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地理位置偏僻,生源状况不佳,校舍环境简陋的学校进行撤并。这使得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班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许多学龄前儿童因此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3教育内容有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严重的倾向于小学化教育。幼儿从小班就开始学习写字、数学等学科性知识。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精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
(1)家长。有90.2%的家长认为幼儿进入幼儿园就是要学习知识,这充分说明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目的、作用认识严重不足。单纯的将幼儿早期教育看做是促进幼儿知识能力水平提高的一个方式,而忽视了幼儿品德、个性、心理方面的发展,这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有分不开的关系。
(2)教师。作为农村幼儿教师,要保证生源的稳定与扩大,就必须遵从家长的意愿进行教育,这是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这充分说明教师没有从思想上、实践上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一味地屈服于家长的要求。
(3)社会。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使广大的农村家长急于让孩子通过学习、考试来获得鲤鱼跳龙门的机会,脱离农村进入大城市生活。这是农村幼儿早期教育内容严重倾向小学化得最重要的原因。
3.2师资水平低下
85%的农村幼儿教师来源于初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初高中毕业后没有能够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而作为在农村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便担当起了学前教育的任务。这些教师基本没有学前教育的经验与教育理论基础。另外,13.7%的县乡镇幼儿园教师是从小学分流教师中聘用的,其只有小学任教资格与能力。所以,这种情况大大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4从农村实际出发,创新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从现有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发展特点,对症下药,开创出发展的新局面。
4.1利用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闲置出的校舍,组建村级幼儿班(园)
应充分发挥各级村民委员的力量,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利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后闲置的校舍开办一定数量的幼儿班(园)。对有条件投资者承办幼儿班(园)给与力所能及的优惠条件,这将更有利于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4.2挖掘农村现有资源,生成实践性的学前教育课程
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形成的前提,又是课程目标达成的保障。当代农村学前教育课程资源的改善,一是应积极扩充园内课程资源,比如幼儿活动设施建设、游戏材料配置、少儿文学读物和音像设施购置、专业幼儿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等;二是充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特有人文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三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山、林、水、土、花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材料。
(1)自然环境资源与幼儿课程的有机结合。农村幼儿园虽然受限于硬件条件的不足,但却拥有户外广阔的自然环境。于是经常带孩子们到户外去开展游戏活动,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构建适宜的课程,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
(2)走进自然界,了解自然界,探索自然界,构建起农村幼儿园的社会、科学课程。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自然界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而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
(3)利用自然环境中幼儿喜爱的事物来构建语言课程。在农村幼儿可以接触到更多自然界的事物,有些是他们所熟悉的,有些是他们感到好奇的,选择幼儿熟悉的话题作为讲述主题,不仅发展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使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对文学语言进行情境欣赏、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语言的学习兴趣。
(4)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构建农村幼儿园的艺术课程。“大自然是人类的艺术之源,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雪云雾、花鸟虫鱼都有着独特的美”,这一切自然美都是艺术的重要题材,引导孩子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感悟自然界中的美,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自然界的美。只要把这讯息传达给幼儿,让幼儿去体验,让他们对此拥有感性经验,那么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天才!
总之,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来构建自己的园本化课程不仅符合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教师实施,更能调动起教师工作的激情。
4.3以层级负责的方式,建立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
现在农村幼儿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自然村、乡镇私立幼儿园民办、代课教师;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总体而言,公办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最好,乡镇私立幼儿园教师次之,自然村幼儿代课教师最差。
所以,根据这种发展状况,将教师专业化培养定位为层级负责,逐级提高的培养模式。即由县级幼儿园负责培养乡级幼儿园,乡级幼儿园培养村级幼儿园,中心村级幼儿园培养贫困、偏远自然村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运作首先需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一要明确培养目标。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师资水平,制订从低到高的培养目标,是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基础。二要明确培养的形式,即主题性的培训班学习、实践性的教学能力学习、专业性的理论学习。这就要求具体掌握所在辖区幼儿班、幼儿园教师发展水平的一手资料,按照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培养计划。
4.4县乡镇政府发挥对外联系作用,争取获得各级学前教育机构的对口帮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与我省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学前教育对口帮扶活动的开展也越来越多,县乡镇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外联系与宣传的作用,积极努力获得国家以及省市区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支持与帮助。
综上所述,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并非走入绝对的困境,而是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以创新的思路,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实践探索,以此成就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淑青,杨青.家园合作养成教育途径的试验研究.
[2] 韩彩虹.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育模式.
[3] 张颖光.新时代背景下家园合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