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昕
[摘要]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士,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分层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目标分层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3教学设计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从中等生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并精心设计编排课程练习:在选编二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在保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二个层次。
4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名学生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让给B层学生回答,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多层次设计作业,即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不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寻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总之,通过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