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2009-01-18 06:00彭太保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期待视野猜想

彭太保

【摘 要】 猜想阅读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或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对文本进行合理性推测的阅读方式。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此法,发现合理地运用猜想阅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能调整学生的期待视野,能有效打通读与写的通道,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猜想 阅读期待 期待视野 读写结合

人们在谈论语文教学时,不一而同地认为要重视和加强语文阅读。其实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就十分重视阅读,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道理显然,但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哪些有效方式来提高阅读的效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作了许多深入而有效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精读法、略读法、摘要法、品读法、情读法等,这里笔者侧重谈论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探索出的另一种“新”的有效阅读方式——猜想阅读法。

何为“猜想”?《现代汉语词典》极其简明地释为“猜测”,亦即“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或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推测。现结合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教学的实践浅述如下:

1 猜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理论,是指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这些因素包括问题、动机、兴趣等。现代教育观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语文课堂教育生态所关注的是指包括知识生态和心灵生态在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阅读期待正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生成关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格鲁吉亚杰出教育家阿莫那什维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期待环节的创设。笔者巧妙运用猜想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渴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利用猜想法在文本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教学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时,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亲人或好友遭遇不幸时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学生经过一番交流后,便引导学生对本文标题进行猜想阅读,柳宗元在得知好友王参元家失火后,按情理你猜测他会怎样做?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如果我是柳宗元肯定会去安慰他、救济他、为他募捐、写信劝慰等,至此便引导学生读文并找出作者到底是如何做的,当学生读出他是写信表示祝贺时,我又让学生猜测作者采用这种“悖情”方式——遭难却祝贺,其原因何在呢?就这样通过与生活经验的不断比照,不断设疑,不断猜测,最终完成对文本的探究和深刻理解,从而把握作者借这种“别扭可笑的庆贺”来表达严肃的社会问题,抨击当时社会贿赂成风、猜忌横行、人才埋没的不良现象。正是借助猜想阅读,以违背常态的问题作引领,着力于刺激学生的阅读期待,避免了教师单一的告知,培养学生渴求阅读的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巧设悬念,制造“矛盾”,利用猜想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文时,开场白中我突然提出一问:“同学们,你相信一片小小的树叶竟能救活一个人的生命吗?”此语一出,学生议论纷纷,不断猜测,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摇头,显然不认同,随即我板书出“ 救活了琼珊的生命”,要求学生阅读该文,完成填空。学生带着“悬念”,以极大地兴趣读文、寻找、概括、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一片常春藤叶救活了琼珊的生命。因为这片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琼珊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正是在这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她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因此猜想阅读,在激发学生兴趣,激发阅读渴望,营造和谐课堂,营造幸福学习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2 猜想能调整学生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总是带着先前的经验走入文本,这种预先存在的经验就是“期待视野”。但是,当我们将“阅读期待”理论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时,我们发现它介入了其他的读者——教师及阅读同伴。而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深入,让学生在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远低于“期待视野”,学生会因为“早就懂了”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因为“读不懂”而对阅读望而却步。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教学效果就差了。因此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而合理运用猜想阅读,则能调整学生的“期待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水平。

如教学曹禺的话剧《雷雨》时,当研读到阔别30多年的鲁侍萍与周朴园这对“情人”不期而遇时,剧情陡然一转,周朴园突然翻脸不认人,厉声喝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时我发现学生一脸茫然,显然课文内容已高于学生的“期待视野”,这时我又运用猜想阅读法,让学生设想一下“你认为剧情应该怎样发展为好?”这样我就先调低难度,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悟来预测情节的发展,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畅所欲言,大多数同学根据前面剧情中周朴园如何怀旧等内容,“振振有词”地设想出团聚时的喜悦场景,同时有学生还例举出自己与分别多年的小学同学邂逅时的喜悦与兴奋,在校寄宿一月后回家的急切与喜悦之情等等作佐证。这时我适时反问道:“如果对方是一个无情无义之辈,那结果又会如何呢?”学生一下子双眉紧锁地陷入沉思中,这时我适时地补充了《雷雨》原著中有关周朴园为了娶繁漪而在大年三十晚上狠心地将鲁侍萍以及他们的小儿子(就是后文的鲁大海,当时是一个仅出生三天且奄奄一息的婴儿)赶出家门;后来得知鲁大海是亲生儿子并在自己矿上做工且带头罢工时,不仅不认这个儿子,而且开除了他;在江桥修堤时,故意淹死2000多名小工并克扣他们的工钱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周朴园自私、冷酷、残忍的一面,再让学生从节选的剧情中找出相关内容,重新讨论开头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快领悟了其中的缘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可见,猜想阅读是在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经验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学生的期待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较高的“兴奋”,带着强烈的兴趣和质疑的态度,不断地和文本产生“碰撞”,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新知。

3 猜想能有效打通读写通道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无疑是重点之一。对于阅读和作文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是一个不争的论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对作文素材积累的形象概括。叶圣陶在《国文教学》中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部分教师(青年教师居多)身上,还存有“两张皮”现象,将阅读与写作未能紧密结合起来。我在运用猜想阅读法中发现,借助猜想能有效打通读与写之间的通道。

如笔者在一次规格较高的汇报课中,执教了一篇选自当代诗人李元胜《木偶的黄昏》中的一篇随笔《墙》,教学开始我便运用猜想法,让学生看到标题后,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猜测一下“文章会写什么呢?如果让你来写会怎样写呢?”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一学生说道:“我觉得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奇特的墙,比如说国界线,州界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一块块碎片,我觉得这些墙固然有好处,有了国界线,两个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就可以化解。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我是某国某国人,与你不同,我认为这样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国家民族间的冲突,如巴以冲突等,所以我准备就‘墙的阻隔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谈点个人看法。”又一生说道:“我准备写人与人之间的墙,比如上代和下代之间的代沟,朋友之间的隔膜等。”还有生说道:“几堵墙构成了一个家,能为我们遮风挡雨,有一种安全感、温馨感,所以我打算以此为主线写篇记叙文。”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探寻作者是如何来写“墙”的?经过阅读、讨论,学生最后总结出本文是由有形的墙联想到无形的墙,最后落脚点在谈论人际关系,作者指出人与人之间有些“墙”应该拆除(如隔膜、冷漠、一味封闭、防范等),而有些“墙”必须建立(如人格、尊严等)。评课时与会专家也高度评价了这种通过看题猜写——读文验证——比较异同的阅读举措,课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探究欲望,同时也在“反差”比较中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如何运用由此及彼地方法进行联想,如何写缘物抒怀的文章等,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一起。

诚然,猜想阅读也只是一种阅读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课文教学,它和其他阅读方法一样,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只单一运用,它常常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前提下,在精心备课中善于寻找最佳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契机,相机而用,才能发挥其效用。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期待视野猜想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