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摘 要:文章从巧妙设置问题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数理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三个方面研究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猜想;自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34-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具备自主探究能力,就需要广大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索。教师从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研究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妙设问题,创设悬念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悬念,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拨云见日,了解知识的真谛。比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单位”一节的内容时,讲解了自然数的单位是“1”后,并没有直接引入分数单位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讨论分数的单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各组学生众说纷纭,学习一组的同学说4/5的单位是1/5,学习二组的同学说2/3的单位是1/3,学习三组的同学说7/10的单位是1/10,学习四组的同学说2/13的单位是1/13,大家各说各的理……在这个时候,教师给学生引入了分数单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白了分数单位与自然数单位是不同的,自然数以1为计数单位,而分数没有一个统一的单位,分数的分母不同,它们的分数单位就不同。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巧妙设置问题,创设悬念,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数学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操作,理解数理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无法掌握其真谛,难以彻底理解和掌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常会设置实践操作内容,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进而透彻理解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节内容时,为学生出了几个题目:“1/7与1/6”“1/8与1/7”“1/3与1/5”,请分别比较大小。虽然学生已有了先前的“整数比较大小”的概念,但是却无从下手。为了让每个学生弄清楚分数比较大小的概念,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动手操作项目。教师先让每个学生拿几张完整的纸,将纸分成两份、三份、四份、五份……以此类推来比较纸的大小,从而引导学生比较所列题目的分数的大小。通过这种动手操作项目,学生很快理解了分数比较大小的数理问题。
针对数学教学中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数理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彻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很值得提倡和借鉴。
三、融入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设置的数学问题越接近于生活,就越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所学的知识也就越能被学生所接受。比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数学“折扣问题”内容后,给学生导入了一个生活题目。多多跟着妈妈在菜市场买菜,柜台上写着:新鲜的香蕉“买一送一”。多多认为“买一送一”等同于“打五折”,因为假设每公斤香蕉10元,“买一送一”就是10元可以买到两公斤,每公斤就是10÷2=5元;而“打五折”也是每套10÷2=5。所以,多多就买了两公斤香蕉,因为他认为“买一送一”就等同于“打五折”。接着,教师让学生针对“买一送一”和“打五折”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等同的;有的学生认为不完全一样,理由是表面上单从价格看,“买一送一”似乎等同于“打五折”,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家庭在香蕉不变质的时间内只能吃一公斤的香蕉,如果买两公斤香蕉就有可能浪费,因此“打五折”对这个家庭来说更为合算。而需求量大的时候,“买一送一”就等同于“打五折”。但无论是“买一送一”还是“打五折”,都是商家的促销手段。
这种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到生活问题中进行讨论的方式,会使学生多方位考虑和探讨,更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任何时候对学习都热情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学得数学知识才能更牢固,学习的方法才能更灵活。这样,学生会更加喜欢数学、学好数学,从而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于跃东.浅谈自主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小学数学,2014(12).
[2]姜春玲,崔学英.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