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隐性德育价值的几点商榷

2009-01-16 08:15
职教论坛 2009年35期
关键词:价值高职院校

陈 伟

摘 要:隐性德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实效性的体现。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价值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德育;价值

作者简介:陈伟(1978-),男,四川攀枝花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5-0065-02

美国道德教育家在《学校的德育环境》一文中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惟一综合性考虑隐性课程的方法是把它看作道德教育”。隐性的德育正是一种不具备独立的形式,附着、渗透、隐含在其他媒介中,性质不明显、不直接、不暴露的德育。隐性德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实效性的体现,其中体现着隐性德育的如下三方面的价值。

一、隐性德育体现了高职教育新的德育课程观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隐性德育的分析,特别是国内外德育实施途径的比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和未来德育实施的趋向,即: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结合,德育主体性的日益突出,渗透式教育逐渐增强,更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和科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德育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放眼世界,更多地了解、借鉴世界各国开展德育的途径。综观我国德育现状,上述发展趋势正是我们的弱点,要提高当代“德育”的质量和水平,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其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的看待和设计“德育课程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德育课程的研究。通过研究,帮助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全新的德育观,以便更好的把握现代德育课程运行规律,有效提高德育质量和水平,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我们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德育课程”平常的很,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用不着为之动脑筋,花力气。应当说,这是一种无知和偏见。它是用旧的德育课程观,来审视当代德育课程面临的新局面。旧的德育课程观,不是把“德育课程”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把它孤立地看成为传授教学内容的一种操作程式。在一般人看来,“德育课程”就是教学部门列在“课程表”上,让教师到课堂上去讲授的那种东西。这种德育课程观,是从传统的“教材加讲授”或曰“先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概括出来的,它只看到“显性德育课程”中的“学科德育课程”,而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种种类型的“德育课程”。例如,在“显性德育课程”中,不仅有“学科德育课程”,而且还有“活动德育课程”;另外,与“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的还有“隐性德育课程”,而在“隐性德育课程”中,又包括“显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学校物质文化环境中的隐性德育课程,以及“学校精神文化环境中的隐性德育课程”等。旧的德育课程观,把“德育课程”局限在“学科德育课程”这一方面,而忽视后面诸种德育课程在德育领域中的重要功能,因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它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难免顾此失彼,因而不可能应对时代的挑战,不可能完成现代德育课程肩负的使命,须对之予以改造,用科学的高职教育的德育课程观去取代它,以全面提高当代德育效果。

二、隐性德育体现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也强调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它注重环境的影响,重视环境因素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重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这与隐性教育的大教育观念是极为吻合的,因而隐性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与功能是极为突出的。

1.隐性德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与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观紧密结合,在内容上体现出多种素质结构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目标上则谋求受教育者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能力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并最终使个人成才、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显性德育是难以完成的,更多的必须依靠隐性德育,使学生主动的、自觉地、愉悦地接受教育,从而形成内在的、稳固的、良好的道德素质。

2.隐性德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德育的主要形式。在“开放型”的现代社会,“多样性”、“自主性”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教育的形式更为多样化,教育活动更为隐蔽,因而受教育者对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着更大的选择性,对是否接受教育有着更强的自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正是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接受隐含着的教育,使其自身在无形之中得以全面发展。

三、隐性德育体现了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表现在教师的素质、各门学科的教学及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和情感教育中。

1.教师的素质与德育实效性。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对学生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质、严谨的治学和生活态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察觉的作用。学生热爱老师,老师的品质他摹仿,老师教的学科他热爱,进而升华为刻苦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的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教师用爱的目光、手势、态度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交流的信息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浪花,并在反馈过程中结出果实。如果老师经常以亲切的目光关注学生,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们就会有信任感、充实感。教师爱护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否则爱莫能助,学生和老师很难融洽感情,因而德育效果也不明显。

2.各门学科的教学及教学方式与德育实效性。各门学科的教学是隐性德育的载体,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各门学科的教学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是隐性德育的载体。它主要通过各门学科自身特有的科学内容、思想道德内涵发挥作用。如语言教学可通过课文典型的讲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对照,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地理课教学,可通过讲授祖国多娇的江山、丰富的物质资源,启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可通过揭示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各个环节隐性德育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中,针对学生特点,老师提出合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的过程,这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实实在在的。

3.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活动与德育实效性。传统的德育模式,如开主题班会、政治课教学,有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不少不足,其中主要是教育的目的过于显现、教育的方式单调、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体性不能充分表现等等,因而德育难以收到实效,甚至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然而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会收到较好的育人效果。例如,在一堂德育课上,老师提出一个讨论题:“一个学生已跟同学约好出去搞活动,可是母亲不同意,要他在家做功课,怎么办?”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这位同学听父母的话不去活动则是失约,而不顾父母的要求赴约则是不尊重长辈。学生发言踊跃,争论激烈,并且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解决方式。这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育学生“守信”与“尊重长辈”的德育目标。这位老师把德育目标隐含在一个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学生是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接受这个德育目标的。这种教育方式克服了过去把德育教育程式化、简单化、显性化,学生被动接受的德育目标规则的弊端。这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关键在于把显现性的教育目标隐性化,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悟出道理。德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通过教育后内心对自我的自觉要求。德育若缺乏学生的参与,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那么很难实现德育目标。

4.情感教育和德育实效性。情感教育作为隐性德育,它表现的德育实效性可以概括为:(1)美好的情感能促使学生把道德、理性、意志转化为行为;(2)美好的情感是抽象的德育规范、原则在个体心中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情感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价值倾向,它是个体信赖、认可的东西,是活生生的自我的一部分;(3)美好的情感是追求高尚人格的原动力。德育过程,培养人的高尚品格,更离不开美好的情感的推动。青少年抽象理解、判断的能力较差,但在接受情感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以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去影响青少年,是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人格的最好的方法与最自然的力量。美好的情感须不断培养。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美育是美好情感培养的最好内容。

参考文献:

[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魏贤超.德育课程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郭秀艳.内隐学习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谢荣国

猜你喜欢
价值高职院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