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权
课堂中难免碰到“生成现象”,教师只有从容地面对,敏锐地捕捉,机智地处理,才能捕捉课堂资源的生长点,从而体验生成的精彩。
案例1
我在执教《九色鹿》一课时,采用开放的“批注式”的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感悟、研究九色鹿和调达不同的性格特征。师生交流时,一个学生把话题“扯”到了“乌鸦”身上。他说:“我觉得乌鸦也是值得尊敬的。”我停了几秒钟,然后说:“说来听听。”这位同学微微一笑,耐心地讲道:“乌鸦在关键时刻提醒九色鹿快点跑,你看它叫得多急: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我赞许地点点头说:“嗯,有道理,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学生接着说:“乌鸦与九色鹿可能只是一般的关系,它在紧急时刻都能帮助别人,而调达——九色鹿是它的救命恩人,他却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出卖了恩人,真可耻!人们一般认为乌鸦长得很丑陋,不喜欢它,而我认为这里的乌鸦很可爱。”另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补充一点,课文中作者可能有意让乌鸦和调达形成对比,乌鸦虽然长得丑了一点,它的心灵却是美的。这里的对比,更能看出调达的忘恩负义,是个小人。”我高兴地说:“乌鸦虽然不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角,可你的见解很独特、很深刻!谁还想再谈一谈?”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可能九色鹿以前也帮助过乌鸦吧,九色鹿心地善良,它帮助过的人肯定不少。”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心得时,谈到了乌鸦——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精彩就在“生成现象”中诞生了。由于老师的呵护,非但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反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2
一位老师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来要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说:“现在,我知道了柳宗元是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又有学生说:“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由于老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体现了价值上的导向作用。也许我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本意,但孩子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在“知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现在我们认识到对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极大地发挥。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也就生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更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教育价值的大小也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作者单位: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