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2009-01-14 02:19陈慧敏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陈慧敏

下面是我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 村居》一诗的片段:

师:如果你到农村旅游,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编鸡笼,有人在品尝莲子……你觉得特别有诗意吗?

生:不觉得!

师:辛弃疾怎么就觉得这些琐碎的、很不起眼的生活情景特别有诗意呢?

生:诗人曾经带兵打仗,他看到的多是金戈铁马,满目凄凉,然而此时眼前优美,夫妇俩领着两个大儿在劳动,小儿子卧剥莲蓬又特别有趣,心里觉得特别有诗意。

生:农民的生活情景我们看了没什么,但诗人作为一个军人,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特别有诗意。

生:诗人希望能回到战场,为国杀敌,然而朝廷不给他机会。诗人只能隐居在村野,过着悠闲的生活,暂时忘了忧愁。

师:说得好!辛弃疾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但是,我们从这些琐碎的、平淡的细节中可以读出来,他不是在游山玩水,而是带着平民的心态去看待生活,把村舍当成自己的家园,对农村家园朴素的,平凡的日常生活,饱含着默默的喜悦。他能在似乎看不到诗意的地方发现诗意,因为他心中有诗,有美好的情感,——同学们,我们发现了词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透过这些“矛盾”发现了村居深处的和谐之美,也发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田园之美!

【反思】这个片段,教师用了“矛盾生成”来组织教学。矛盾的发现、呈现与探索,展现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先让学生说感觉,再让学生想象,辛弃疾为什么觉得特别有诗意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形成情感的波澜,体悟到了作者的创作心态。由此看来,教学一首古诗,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细读的层次,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成功策略。揭示矛盾的方法很多,抓住文本关键词句,还原成“原生形态”,然后与文本的“语境意义”或“艺术形态”相比较,发现“差异”提出问题来,从而找到文本的“精神密码”,这是本课的教学给我的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新沂市新安小学)

猜你喜欢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村居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