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的“打球”艺术

2009-01-07 03:06周信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传球

周信东

摘 要: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首席”作用,通过高质量的“发球”(提问),巧妙的“传球”(追问),合理的“进攻”(诘问),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处于紧张热烈的氛围中,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和碰撞,进而提升对话质量。

关键词:发球提问;传球;追问;进攻;诘问

“对话”是课改热门话题之一,师生、生生、生与文本等多种形式对话频繁出现在课堂。但笔者发现,课堂对话中,学生多是察言观色的“应声虫”,他们没有主见,更别谈什么独特见解,他们只是附和老师的潜台词参与一些“大合唱”。

那怎样的对话才有效呢?笔者以为,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应该像“打球”一样,双方都能积极“应对”,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不仅要善于“发球”,还要善于“传球”和“进攻”,形成互动,才有可能促进对话的深入。

一、“发球”艺术

师生对话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发球”质量。教师的“发球”即提问,有时候教师为了课堂实施流畅,会设计一些学生一读文本就能“挡”回来的问题。课堂伊始学生会很兴奋,但三五个回合后,学生会出现疲劳和懈怠,因为没有一点智力上的紧张感,没有丝毫挑战,他们也就不再专注了。因此,教师发出的“球”必须既能吸引学生卷入并感到一定的困惑与紧张,同时又不能使他们丧失信心。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它须如一根线,串联起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指向教学目标;又要像一张网,笼罩全课,把核心教学内容涵盖其中。这样,课堂对话才有可能朝着目标逐步深入,不至于如一盘散沙杂乱无章。

对《景阳冈》一文,多数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武松打虎的场面,从老虎的凶猛和武松打虎的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有一位老师却另辟蹊径,检查预习时他发现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来,于是他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了文本更有味道的地方,请看下面课例:

师:文中几次出现哨棒?武松武功如此高强,为什么到哪里都要拿着哨棒?

(生浏览课文画句子)

师:英雄如此,为什么带一根哨棒?

生1:为了自卫。

师:他武功高强,还会怕谁?

生2:他是小心为妙。

生3:如果来了几十个强盗带根哨棒好对付。

师:所以说武松胆虽大,心且细啊。无论怎样武松哨棒都不离身子,奥秘还不仅如此。

生:“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

师:酒醉之时武松仍然不忘这根棒子,何故?

生:说明武松小心谨慎。

生:“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师:这里你琢磨出了什么?

生1:哨棒起作用了。

生2:一看到老虎他马上想起了哨棒。

师:对呀,武松心里有这根哨棒,所以作者就不能把这根哨棒丢下。

生:“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中劈下来。……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师:我就纳闷了,写棒就是用来打老虎的,既然断了还要写它干什么?

生1:后面还用到那半截棍子打死老虎所以要写。

生2:突出他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

师:我读到这里这样批注:前面是大虫追着武松,武松一直躲闪。这里用哨棒用力一打,刚扭转了局势,可棒子又断了。故事一波三折,妙就妙在这里。如果棒子不折又会怎样?

生:后面的精彩就不再出现。

师:带着棒说明心思细腻,棒子折了说明什么?

生1:武艺高超。

生2:说出了他是真英雄,真无畏,因为这时他赤手空拳面对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师:老虎打完了才把哨棒丢开。哨棒妙吗?妙在何处?

生1:使故事一波三折。

生2:写出了武松勇猛又不失小心谨慎。

生3:突出了武松武艺高强。

师:一根哨棒贯穿全文,一根哨棒尽显武松谨慎细心的性格,一根哨棒也尽显出武松临危不惧武艺高强。这是谁看出来的?是清朝初年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他说:(PPT出示)“徒手而思杀虎,则是无赖之至也,然必终仗哨棒而后成于杀虎,是犹夫人之能事也。故必于四闪而后奋威尽力,抡棒直劈,而震天一响,树倒棒折,已成徒手,而虎且方怒。以徒手当怒虎,而终亦得以成杀之功,夫然后武松之神威以见。”

学生通过阅读能一下子看出来武松勇敢无畏和武艺高强的形象,像这样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如果再花大量时间,那对话只是停滞在学生原有的水平,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学习的起点,课堂上通过有效提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文本深处,发现他们自己不能一下子发现的奥秘。比如上述教学片断,以“哨棒”贯穿全部学习过程,教师巧妙地设疑“武松武功如此高强,为什么到哪里都要拿着哨棒”,发出一个有别于学生惯性思维的“球”。学生兴趣盎然,带着新鲜感去发现藏在文字背后更丰富的内涵,既全面地把握了武松武艺高强、勇猛无畏而又不失谨慎小心的“天人”形象,同时又学到了小说一波三折的表达方法,可谓一石二鸟。

二、“传球”艺术

除了“发球”,课堂上教师还要巧妙应对学生回过来的各式各样的“球”。为了避免学生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徘徊,处于一种完全“自己的”封闭状态,对于他们学习中暴露出的不足,教师必须进行巧妙处理,“传球”给其他学生。当学生浅尝欲止时,教师要通过及时追问突破学生“自己”可以到达的那个平面,引导他们拓宽思维宽度,掘进思维深度,提升思维高度和品质。

请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读完这首诗,谁来说说在诗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诗人?

生1:在诗的背后站着一个奔腾豪放的苏轼。

生2:我认为是忧愁的诗人,因为我们现在人喝酒都是解愁的。

生3:开始是忧愁的,后来豁然开朗了。

师:诗人是忧愁的吗?诗人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急风暴雨?

生:珍珠。

师: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你不能用你对暴风骤雨的经验想象苏轼对暴风骤雨的理解,你不喜欢它,但苏轼眼里的暴风骤雨是怎样的?

生:是像珍珠一样美的。

师:苏东坡是书画家,一生爱墨,他喜欢墨甚至超过了珍珠,一个“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这场暴风雨。

(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师: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一种乐观的喜爱,他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也许他有忧愁,那是在这场雨之前。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望湖楼下水如天”。苏东坡本来是皇帝面前一位起草文件的大臣,但是因为小小的原因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这对他来说就是人生的暴风雨,但他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

生:乐观的心态。

师:那这一首写夏天暴风雨的诗与你有啥关系?

生:(眼眶里噙着泪花,后来得知她母亲在她上一年级时意外去世)我们的人生也会经历暴风雨,也会经历晴天。“毕竟西湖六月中”,在晴天里我们的生命可能是美好的,有碧绿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十分美丽。当然也会经历许多不好的天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但在这些暴风雨里我们只要把所有不高兴的事情全部忘记,人生会更加美好。

(全场悚然动容,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我再加一句,不仅是把它忘记,还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黑云和白雨。生命难免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你当以欣赏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水如天。

师:现在看这首诗,不一样了吧,他写的就是你自己的生命。我们再来读一遍。

(全班学生深情地朗读全诗)

“在诗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诗人?”“诗人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疾风暴雨?”“苏轼眼里的暴风骤雨是怎样的?”“(面对)人生的暴风雨,他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这一首写夏天暴风雨的诗与你有啥关系?”教师通过一次次追问让“球”在学生中不断进行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而且几乎是全班同学的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对话热烈而高效,所谓“急中生智”说的正是此理。这一次次地追问,使学生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声音,读出了文字的深度,更巧妙的是教师通过追问打通了文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将诗歌、诗人、社会生活和学生当下生命进行有效编织,实现了文本、师生生命和社会生活的深度对话。

三、“进攻”艺术

由于学生的文化积淀与文本之间出现较大落差,二者无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对文本的误读在所难免。教师作为课堂对话中的“首席”,不能一味肯定甚至迁就学生,就如打球,只有棋逢对手,形成对攻,才能使球赛更精彩激烈。因此当学生出现误读时,教师应该扮演进攻者角色,通过诘问巧妙地把“球”打还给学生,激发起他们智慧的碰撞。

一位老师教《鞋匠的儿子》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这话有什么意思?

生:他不会忘记自己的父亲,说明他孝敬父亲。

师:他这话还是对那个羞辱他的参议员有力的回击,你读出来了吗?

生1:他在说我虽然原来是鞋匠的儿子,但现在是总统,地位比你们还高。

生2:他的意思是我虽然是鞋匠的儿子,但我父亲是总统的父亲,所以你们没有资格嘲笑他。

师:照你们这么一说,那林肯就承认职位越高就越尊贵了,那他就是同意出言侮辱他的那个参议员的观点,承认他父亲的确是个卑微的鞋匠了。

(全班哈哈大笑)

生3:林肯的话表明他孝敬父亲,也含蓄地表达出父亲已经去世,嘲笑已经过世的人,是对逝者的不敬,这种人的品格就有问题了。隐含的意思是如果你跟这样的人有同样想法,那你的人格也有问题。其他参议员可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人格不高尚,就会自觉地不再站在那个参议员的一边了。

生4:林肯这是巧妙地转移了话题,把原来参议员关于职位高低的话题转移到了尊敬父母、尊重逝者方面,使得其他参议员们转变了支持方向,报以热烈的掌声。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鞋匠的儿子》所表现的林肯高超的演讲艺术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尽包含在他简洁的9句话中。通过这几句话他很快扭转了局面,征服了对手。这几句话看似简单,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它们,也就无法体验到林肯高超的演讲艺术。课堂上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误读,通过循着学生思路的一个假设,推理出荒谬的结论,巧妙地“进攻”,纠正学生思维错误的方向,让他们准确理解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课堂对话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场“打球”的伙伴或对手的位置,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处于紧张热烈的氛围中,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和碰撞。坚持这样长期的训练,就能诞生一批批“高手”。

(责任编辑:梁 媛)

猜你喜欢
传球
传球游戏
篮球传球技术的表现特征与发展探究
运用“条件限制”提高队员观察能力
如何提高篮球传球能力
巧用“抢圈”解构不同场区的传控球
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研究
中美篮球著作传球技术比较
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教学片段设计
浅谈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训练
用递推数列解决两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