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进思路

2008-11-13 01:49
总裁 2008年7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王 颖 邱 瑛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状况,对于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于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课程结构失衡、课程设置雷同、课程内容滞后等。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相应改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旅游业

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因人设课现象

严重

目前许多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严重脱节。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主要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方面考虑,多出于课程的功利性而不按学科专业的要求进行设置。设置无序、因人设课、因师施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突出旅游专业的课程特点。导致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成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脱节。

而且,为了增强竞争力,不少院校旅游专业在教学计划中直接引入了大量热门专业课程,这样使得课程体系有低水平的拼凑嫁接之嫌。看上去口径很宽,但专业定位模糊,往往失之庞杂,缺乏内在的底蕴。

1.2 课程结构失衡,缺乏整体整体优化

1.2.1 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结构失调。

一方面,我国高校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起源于地理、历史、中文、经济、英语等专业,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带有所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与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关联不够,缺乏地位突出的主体课程,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位课程。

另外一方面,许多院校的旅游专业匆忙上阵,政论课偏多,而专业课又不够专业,安排时间过于仓促。导致“两课”及外语、数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过大,有的学校更达到了50%以上。

1.2.2 必修课与选修课结构失衡

其中必修课比例偏大,选修课比例偏小,不符合现代课程设置的潮流和趋势。而且选修课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选修课过于庞杂,方向不清,重点不突出,深度不够,体现素质教育和应用性的课程设置偏少,导致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不高。

1.2.3 文理学科结构失衡

专业课程设置偏颇于经济类、管理类与工具性、技术操作性的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人文艺术类的课程偏少,特别是文理渗透课程太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知识较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从事实际工作的潜力与后劲不足,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4 专业技能课开设不力

课程程设置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操作技能训练,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所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课程设置雷同,内容交叉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是在传统教学体制下形成的,而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类存在着条块分割、过细过窄的问题,导致课程划分过细,而旅游管理学科具有多学科性质,因此难免出现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复,课程设置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

首先,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大量涉及经济学、地 理学、文化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 现 出 “大而全”的特点。一些基本概念在多门课程中多次出现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不仅影响了本学科新内容的增加,降低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而且浪费了教育资源。

其次,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管理三个方面,各专业课程从不同角度分析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为了突出完整性,每门课程强调自成体系,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而在旅行社类课程同样出现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在旅游景点方面也出现了类似课程。

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设置必然导致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时数,又使得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确,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进思路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力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相统一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教育,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行业要求和高等教育对其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制约着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因此,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辩证统一的原则,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为此,首先应通过全国统一的核心理论课程设计确保旅游专业的基本质量水平,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坚决杜绝以往专业因人设课,质量无法保证的现象。其次,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确立旅游专业独有的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反映专业的一般要求,更要突出旅游行业的特色。开设好选修课程,尤其是要设立一些能反映专业方向特色的选修课程,确立专业特色,同时通过提高选修课的设置水平,丰富学生的理论和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现代管理意识和专业操作能力。

2.2 调整课程结构,促进整体优化

2.2.1 加强专业基础,确定方向课程

课程设置应形成以专业课为基础,以非专业课为补充,宽基础,多方向,深内容的整体构架。专业课课程设置划分为三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同时,专业选修课应确定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管理等不同方向模块,让高年级学生能自由选择方向,真正做到厚基础、专业化、高技能。

3.2.2 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比例

从必修课、选修课的构成来看,必修课是强调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选修课则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其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当前的高教改革的趋势之一是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二者之间适当的比例大约是6:4。

2.2.3 加大人文类课程的分量,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

在保证知识结构合理,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人文艺术类的课程比重,同时注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体现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课程设置更适合培养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更加完整、科学,更具有适应性和综合性。

2.2.4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不能单纯进行理论讲授,而应加强在实践环节的教育,增强实验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在课程设置中,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整个课程体系,如酒店管理、餐饮客房管理、导游学、中国旅游地理、景点讲解等,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该课程总课时之中,其实践时间应占各课程学时的一半。

2.3 整合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避免课程设置大而全、小

而全

旅游管理专业是跨学科,是需要多个学科支撑的交叉学科,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课程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首先,要将支撑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作为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类的下属专业,旅游管理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因此,必须以管理为主线贯穿课程体系,即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旅游经济管理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等课程,实现管理理论与专业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其次,在课程设置中要大胆整合部分带交叉内容的旅游专业课程,使旅游专业理论更加系统化。如管理学原理、旅游管理学、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的重复性较高;旅游地理学和中国旅游名胜,课程内容基本一样;对旅行社概论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老师讲课内容几乎一样等等。为此,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开设课程顺序等进行重新调整,以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形式协调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这一难题。

2.4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跟上社会经济发展

的步伐2.4.1 课程内容要适时吸收旅游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虽然教学内容需要相对稳定,这是课程成熟的基本标志,但在相对稳定中,必须有所更新。旅游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理论不断出现,新的旅游政策与法规不断出台,这就决定了适当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摒弃过时的和与现实要求对立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还可通过加大专题讲座的比重,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不断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2.4.2 课程内容要密切结合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生态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旅游的含义,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资源观和旅游业结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也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必将融入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人才跨文化间的流动将成为必然。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应以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加强培养旅游人才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可考虑设置一些诸如国际连锁管理、国际商务、国际营销策略、全球战略等课程。通过对不同文化锻造,提高旅游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力。

2.4.3 补充与完善新型课程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更加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适时开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是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反映有关环境生态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郭清霞,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