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

2008-11-07 09:21孙存昌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5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课程群

孙存昌

[摘 要] 高校课程群建设是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本文对目前高校课程活动现状进行了分 析,指出高校课程建构正朝向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向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文理学科通 识 课程群、学科通识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各专业课程群”的四级课程群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课程;课程群;四级课程

ぃ壑型挤掷嗪牛軬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5-0046-03おお 高校课程

群是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是高校课程大系统中各要素间通过竞 争和协同后形成 的结构。课程群建立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宽泛的学习基础,并且在此宽基础上 为学生设置自由选择的专业学习内容,促使高校

课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一、高校课程活动现状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目录分设哲学、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下设71个二级学科门类(二级学科),249种专业(三级学科)。这些专业 体现在高校课程上,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从纵向上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 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横向上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院系尝试在二级学科层面招生,即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录和专业介绍》中的“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政治学类、历史学类 、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体育学类和教育学类等)招收 学生。在课程开设、实施活动中,前三年进行通识性的文理教育、一级学科教育、二级学科 教育和专业学科(三级学科)理论教育,第四年进行专业学科(三级学科)训练(包括学习 专业学科前沿性的选修课程和专业学科科研训练)。这种做法淡化了高等教育过程的“专业 机制”,强化了“课程机制”。

为了突出高等教育过程的“课程机制”,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在进一步发展旨在展示多元文化 的普通教育核心课程群的同时,还启动了“依据一级学科内在联系,优化整体性学科课程结 构”、“构建开放的探究性专门化课程群”等改革措施,把优化后的整体性学科核心课程群 作为该学科所属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强调大学内部各学科的融合、交叉和 渗透,充分考虑各种知识形态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1]

然而,当前高校课程活动中,受学科专业分割思想的影响,“课程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 类设置,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 教材编写的规范性。这是一种凝固的、静态的课程,与教育创新和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创新 能力、批判怀疑精神的要求不相适应”[2],存在诸如“专业建设重学科,轻课程 体系;专 业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架构不够严密、科学;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 ;开设课程总量不足,学生可选余地小”[3]等问题。另外,在开设通识课程的高 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普适性;趋同与特色并存, 但特色发挥不足;通识教育理念被过分狭隘化[4]

二、构建高校课程群:“四级课程体系”的分层结构

要消解高校课程活动的上述问题,进行高校课程群建设是比

较切实的办法。课程群建设是一 个系 统工程,本文所进行的初步研究旨在建立一个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以人类文化的认识顺序 为主体的四级课程体系[5]

1.第一级课程是在文理学科之间建立的文理学科通识课程群

学科的形成受文化、科学发展的影响。高校学科是对人类知识选择加工的结果,知识源自人 类的生活经验的积淀,建立文理学科间的通识课程群有助于消解因科学对知识研究的模块分 割带来的学科孤立。架构起学科相互联系的课程群,目的是把学生带回到生动活泼的生活世 界,使得高校学生的学习能从人类活动的原点出发,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文理学科通识课程群的建立,是高校课程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课程内部要素构 成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高校课程活动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高度缩影,人类对知识的认知和 建构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只有回归到人类活动的丰富的生活本源,才 能理解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从而获取人类生活世界的技能。传统学科分割下的高校课程割 裂了高校课程系统内部诸要素的联系,割裂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程内容的统一性,课程 的设置与学生、教师对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被限定在狭窄的学科领域,导致学生未来职业 拓展能力和对新环境的应变能力相对低下。文理学科通识课程群的建设,融合了文理学科间 的交叉部分,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认知领域,也为高校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搭建 起雄厚的课程内容平台。

2.第二级课程是在一级学科层面建立的学科通识课程群

这是为同一个一级学科所有学生开设的广阔的学科基础知识平台,旨在使他们在上位 概念的层面了解本学科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主体性的参与,促进本 学科专业知识的动态发展。

高校二级、三级学科的形成是文化、科学发展和分化的直接体现。高校二级、三级学科各有 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这种独立性使得高校各二级、三级学科发展一直处于封闭孤 立的状态。建立一级学科层面的通识课程群,是高校二级、三级学科发展和课程系统自组织 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高校二级、三级学科各自的发展需要相关二级、三级学科以及相邻一级学科的研究成 果及研究方法的支持,通过联合或交叉能使各自的发展和研究出现新的增长点;只有这些二 级、三级学科间的协同发展,才能发挥高校学科(一级学科)的整体优势,促进一级学科的 发展。

其次,高校教师系统不能仅仅生存在一种学科门类中。高校教师专业教学素质的提高,需要 他们摄取更为广泛的知识,单一的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的知识只能使得教师在僵化的领域 中停滞不前,其专业素质更新必然受到限制。在进行文化、科学的研究中,高校教师也需要 借鉴相关二级、三级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这一需求也促使了二级、三级学科间 的联合,从而为高校培养稳定的研究队伍提供平台。

最后,高校学生自身发展对高校二级、三级学科课程也产生了扰动,需要建立更加广阔的学 科基础知识平台——一级学科知识。特别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提出更为严格的 要 求,未来职业群的变动性和岗位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具备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足够 的应变能力,因此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设计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他们希望大学能给自己 提供更丰富的知识种类,能为自己发展综合应变能力提供条件。

在这一级课程上,高等学校可以依据一级学科划分分别设置课程群,面向全校属于同一个一 级 学科的所有学生开放。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些课程进行必修和自由选择学习。但是,高等 学校必须规定这一级课程的最低学分和部分必修课程。根据目前高校课程情况来看,一级学 科层面的课程偏少,相应学分偏低,因此,总的来说应该提高最低学分值。这样的课程群设 置和选修制度,既能保证学生在自己的未来专业领域有足够的一级学科领域知识,又能使学 生通过选修形成自己的课程选择取向,为后两级课程学习的取向奠定基础。

3.第三级课程是指在二级学科(“二级类”)层面上的相关专业基 础课程群

这一级课程体系的建构给文化创新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的平台。建立专业基础课程群是高校课程涨落选择的结果。孤立的专业课程只能使某一专业系统处于 封闭的状态,阻断专业与系统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的路径,最终导致专业的萎缩。只有专业 间融合和联合,才能从外界吸取有益于本专业发展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消除单一专业系统 内部发展产生的熵增加。

从高校课程培养目标来看,高等学校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不同,高等教育 是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活动。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既要具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又要具 有 转换技能应对新的岗位变动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的课程系统既要提供专门的专业内 容 ,又要为学生未来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其他相关专业(三级学科)的课程内容。学生的综 合发 展需求是高校课程系统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群应该指向全校所有属于同一 个二级学科的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志向、未来职业定位等因素选择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课程。学生 的选择给专业基础课程带来不同的“涨落 ”,一些被学生个人认为具有宽基础、发展潜力大的基础课程会被学生选择,从而使学生个 人的 发展既有宽厚的二级学科基础又有形成个性发展取向的可能性。在专业基础课程群中,应该 逐渐把学生选择集中的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主导课程或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而把 选择度低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选修课。这既保证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充足性,也为学生发展个 性提供了课程资源。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立既是高校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高校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结果。

4.第四级课程是指在三级学科各种专业(“种”)层面上的,学生可 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的自我发展性课程,亦即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该级课程以专业性课程为主,必修课程比重 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狭小,而且这些专业性课程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一个专业内部的 所有研究方向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群,增加专业各研究方向的选修课 程,开设与各研究方向发展前沿密切联系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厚的、自由选择的专业 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是学生系统与课程大系统进行信息、能量、物质交换的必然要 求,也 是满足学生因研究方向喜好的不同而出现的需求差异,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 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通过以上四级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课程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需要选择课程,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可能的课程支持。

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群中不同课程进行选择,组合成自己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自己课程体系 的学习,对专业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相对独特的个体研究方向和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因此,建立自由选择的专业课程群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母小勇,薛红霞.后现代高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原点”[J].高等教 育研究,2004,(4) :75.

[2]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7):91.

[3]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 04.

[4]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J].复旦教育论坛,2007,(4):24-25.

[5]薛红霞.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D].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7-28.

(责任编辑 黄建新)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level Syste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Grou ps[JP]おSUN Cun-changぃ⊿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China)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groups is obviously a ho tspot i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in recent years. After analyzing th e university curriculum at presen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 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is developing towards the discipline intercross andinoculation. Moreover, it expounds the visualization of constructing a “four-l e vel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groups, which including “general basi ccourses group based on arts and science subjects, general basic courses group ba sed on subjects,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group, specialized courses group base d on the various specialties of the third-level subject”.

Key words:university curriculum;course group;“four-level syst em” ofuniversity curriculum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课程群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绩效评价的探讨
面向高精尖信息化产业背景下的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围绕教学关键点的网络软件课程群构建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研究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