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预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问题

2008-11-07 09:21王伟廉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5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预测人才培养

[摘 要]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从国家层面和省的层面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 的预测,并指望达到供高校设置专业的准确参考的程度,是不可能的。专业人才预测具有明 显的不确定性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进行这种预测的作用的有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 们工作的着力点是应该从宏观的计划制订的思路转变到如何使我们的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专业;预测

ぃ壑型挤掷嗪牛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5-0009-03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以省为单位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专业人才预测,其目的在于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各个专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以便为我国高校进行专业设 置提供直接的参照或依据。时隔20年,最近又得知教育部下达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预测的课题 ,总经费据说有1 000万之多。究竟这样的预测对于我国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有多少价值?为 什 么上个世纪80年代的预测结果没有被利用?当前的预测课题是否能比80年代的课题更有科学 性而被有效利用?笔者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方面的研究,感到有必要就这些问题与各位同仁认 真做些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能否从国家层面进行科学的 预测?从理论上讲,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少,如果能得到这样的准确数据,我们的高等 学校的专业设置就有了依据,人才培养在数量和专业上就可以避免浪费。应该说这是一件必 须做又必须做好的前提性的事情。但实践上却屡屡表明,这样的预测从国家层面甚至省的层 面上讲,要达到供高校设置专业的准确参考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证明。

(1)如果我们仅仅就专业大类进行预测(如对医学、工学、理学、商学等大类进行预测) , 是不足以用来作为具体专业设置的依据的,因为大类之下的各个具体专业的人才比例可能会 失 调。 例如工学,可能土木专业饱和而软件专业奇缺。反之,如果我们对具体的专业(以教 育部公布的249种专业目录为依据)进行预测,又违反了大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发展方 向。因此,预测时的专业口径难以确定。而且,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其专业口径(准确说 是专门化口径)与社会实际用人部门(所从事的专门化工作)不都是一一对应的。社会上的 专门化工作有4000种之多,而我们高等学校的专门化领域目前只有249种。也就是说,除了 极少数专门化外(如医学的一些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绝大多数都具有专业转移跨度(即所 学专业适合于多种社会职业)[1]。像文、理、工、管、法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所以,即使我 们知道了那些社会职业的需求信息,也会由于我们对这种专业转移跨度的不清楚而无法确定 高校中各个具体专业的需求状况。

(2) 实际的就业情况与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之间,在“对口率”上有相当大的差距。也许我 们的 预测主张者希望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景:社会需要在具体专业上能与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保 持一定的对口率。但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对口率可以说是难 以达到所期望的程度的。以日本为例,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 只有20%多。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一次讲话中也透露,我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 率也不足20%。而且我们发现,除了医学和师范类以外,很多用人部门在选用人才时,并不 是都考虑专业对口。例如银行在招聘人才时,也录用了很多中文和心理学专业的人才。这些 因素在进行预测时是无法准确获知的。即使是医学和师范,也会由于社会需要的变动,使预 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

(3)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进行专业预测比一所大学根据本校所处地区特点来进行专业预测具 有大得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人才预测所要达到的总体情况与地区的差异性之间也是难以吻合 的。这里突出的因素是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某省某地区的某专业人才也许会过剩,而另一 省份和地区的同类专业人才却可能奇缺。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即使各个地区的发达程 度都一样了,由于地区教育上的特点(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山区与平原),在专业教育 上的特色也会使用人部门有所偏爱,使我们期望的人才流动受到专业特点的影响。

(4)从全世界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除了那些人口少、地域小的国 家 外,几乎没有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国家在专业预测上有过成功的先例。美国学者曾认为,除了 医学和师范能在一定时期内勉强进行预测外,其他类别的科类几乎无法进行专业预测;印度 一些学者更是认为,专业预测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近来笔者也与香港一些大学的学者探讨这 个问题,他们都对目前还进行这样的预测感到奇怪。诚然,我们应该敢为天下先,别人做不 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敢于去做,但我们80年代的教训没有人进行总结,新的专业人才培养预 测如 果不能从以前的经验教训中获得一些东西,等于我们在重复已经犯过的同样错误。这恐怕就 像伊索寓言中所警示的那样:一次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愚蠢!希望我们 不要做愚蠢的事。

除了上述四点外,还可以有一些理由,证明从国家和省的层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预测的不科 学和不可行。限于篇幅,这里不做展开。

二、专业人才预测的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进行这种预测的 有限性上面所说的专业人才预测由于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在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存在的不可克 服的困难,是针对总体的国家层面和省的层面进行预测而言的,并不是说在特定条件下,所 有的专业预测都不科学不可行。这里至少有三种情况可以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预测 活动。

第一种情况:以高等学校为单位,特别是那些定位在为当地社会服务的高等学校,对某类专 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预测,是有意义的。特别是那些有用人部门直接需求的专业,通过 对用人部门需求的了解,通过“订货”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往往是我们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 养的一个好的途径。例如,高等学校周边的企业对某类或某专业的需求比较稳定,高等学校 的某些专业就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进行培养。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很多。而且多数这样的 专业都具有特别明显的职业性。

第二种情况:国家出于某种发展战略上的考虑,迫切需要某种短缺专业人才。例 如对软件 人才的需要,往往信息准确,作为高校专业设置的依据比较科学。但应该注意的是防止一窝 蜂上这些专业。

第三种情况:一些特殊专业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国家层面的预测来把握。如对民航飞行员的需 要就属于这种情况。但特殊专业往往只能在特殊的培养机构培养,所以,对绝大多数高等学 校来说,这种预测对这些大学的专业设置并没有什么影响。

以上所讲的三种情况,都具有特殊性而缺乏普遍性,所以,对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来说,除了 这些特殊情况外,专业预测的适用范围是相当有限的。

但专业预测不仅可以从专业口径和特殊领域进行,也可以从某类人才的素质角度进行。例如 ,对未来工科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如对专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工程领导能力、职业道 德、有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愿望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的强调)进行预测,有助于在工科 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改革和重点转移。人才素质的预测应该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培养途径和措施 ,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描述上。因此,这种预测本身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来 说,还不是很充分,需要相当复杂的转化过程(如对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需要落实到 具体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但如果这种预测能做得精细一些、具体一些,对工科 人才的培养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医学人才从生物模式向“生 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就是源于对未来医学人才素质的预测,新的模式也改变 了原来模式的很多方面,在课程、重点、方法等诸多方面有所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 而旨在对专业数量进行精确的预测从而用来规划各个大学的专业设置的想法和做法,应该说 其效用是非常有限的。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才能科 学可行既然从国家和省的层面对专业人才进行预测,于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数量的确定没有 直接的价值,那么是否就可以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没有一种科学的办法来作为专业 人才培养的依据?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在经济领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样,在面向市场经济的高等学校,这 只“看不见的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 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 我们的着力点是要从宏观的计划制订的思路转变到如何使我们的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主动 适应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

所谓主动适应,如果用教育理论和专业课程理论来看,就是要使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应 对市场变化的弹性。笔者曾在拙著《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宽口径、 窄方向”的思路,就是要把我们的专业口径加宽,但同时又能应对具体的所从事专业的应用 性 要求。“宽口径”侧重的是专业转移跨度的宽度和适应性,“窄方向”则面对市场的直接需 要。可以认为,这条思路虽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是把计划经济的思路转变到市场 经济的思路上来了[2]。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为此,我们 还有很多工 作要做。笔者曾提出“教学运行机制”的概念[3],并在实践上进行了探索, 其中一个关键 的地方就是将过去的刚性的运行机制变为柔性的机制,目的就是为专业设置的弹性化提供管 理上的弹性。而这种面向市场的机制,越是弹性大,其稳定性就越大。主动适应的机制,并 不是短时间可以建立起来的,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着。在这里,美国大 学的运行机制可以供我们参考,结合中国的国情,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适合我们的机制和体 制,从而很好地适应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专业预测的思路,应该是到了说再见 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胡瑞文,等.高等教育宏观预测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85,( 2).

[2]王伟廉,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3.

[3]王伟廉.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责任编辑 李震声)The Science and Possibility of the Forecast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PersonnelおWANG Wei-lian(Vice President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erience, it's impossible, fr om the national level and provincial level, to forecast scientifically the culti v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and reach the level of providing a r eference for the speciality-setting. The forecast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hasobviously indefinite character, which restricts the forecast. Under the circumst ance of market economy, we should transform our working point from working out m acro-plan to how to make the speciality-setting suit actively the needs of the s ociet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ersonnel cultivation; profession; forecast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预测人才培养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