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品学
语言是物质的外壳,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反映。“满堂灌”到“终日练”都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在千呼万唤下,素质教育显现出来。语言积累对能力提高尤为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都是一个逐渐聚焦的过程。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中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大诗人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然而反观当前的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他们上课必须两耳只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而课外读物,几乎是清一色的作文书籍。这类图书无论怎样优秀,也无法摆脱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因此,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丰富语言的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
1.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语言生动、形象、文笔很美的范文。在教学中我们按新课标要求、强调多读,以读取代繁琐的分析和问答。要变换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可以范读、自由读、默读、快读、两人对读、带问朗读、问答式交流读、分角色读、赏读、选读、重点读等等。增加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得多了,课文也就理解了,那些典范词句也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人一本积累本,将好的词句摘抄下来,让学生从内心视积累为“珍品”。我还定期开展“积累竞赛展示活动”,“作文范文评比活动”等等。这样学生说话作文便能召之即来,做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诵于笔下”。
2.加强语言实践,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理解了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形成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缺少语言之“米”饭,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方法,学生才能把之熟化,做成美味之“饭菜”。文中典范,精美的句式,语段、学生不仅要熟记,还要仿写。学生在这种造句和仿写练习中实现了语言积累和初步运用。
3.增强教师语言的魅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学中我经常用的语言:“我这样读你看行吗?”、“我可参与进来吗?”这些语言传递着平等信息,体现着人文的关怀。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准确、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会逐渐丰富起来,优美起来。
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积累丰富的语言。而教材中课文数量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多数学生课外阅读随意性很强,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要给学生规定课外阅读和背诵文章的数量,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并提示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语段分类摘抄下来,同时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优美词句,促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增强阅读能力,在丰富多彩的阅读中积累语言。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语文化”是语文发展的趋势。生活是个“大”海、“深”井、“宝”库。注意积累提炼生活中的语言,在说话和习作中运用都会增添生活情趣。生活中口头语言的积累主要靠多听说,在听说中理解,在听说中运用,在听说中积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听说的机会,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时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语言交流。广泛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采蜜集”、“广告语评论会”、“生活语言纠错会”等,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又提高了素养,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在实践中参与语言交流,从而积累口头语言。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语言积累的有心人,时常留意丰富多彩的口头语言,扩大积累。
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巴中市大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