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红玲
每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师生灵动协作,默契配合,只有这样才会迸发出灿烂的思想火花。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会是引进课堂教学这股“源头活水”的高手。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语文积累,教学设计上精心安排,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真正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把课上“活”,以达到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果的目的。
一、拓展知识积累,丰富情感内涵,不断拓宽鲜活的学习空间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贯通;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视野,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应该把更广阔的空间纳入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教师要大胆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努力拓展知识面。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精神。如“名言警句摘抄”、“美文欣赏”、“诗词荟萃”、“心灵日记”、“手抄报”、“班级日志”、“文学园地”等活动的开展就是长期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素养逐步养成的好办法。这样以来,才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将教学实际与现实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注入活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博采众长,兴趣广泛,有较深厚的艺术修养,不断更新知识,接受新技术的挑战,与时具进,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逐步积淀文化元素,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形成具有自身架构的人文素养,使自己的生活空间更鲜活生动。
二、厚积薄发,教学巧设计,精安排
1.选好切入口,教出新意。长期的语文积累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语文教材,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习的热情真正迸发出来。
改变过去课堂阅读教学从段首到段末,按部就班的固有模式,对教材进行合理编排,把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整个课堂教学从单一目标培养向多元目标培养的转变。抓住文本中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点,小切口,深挖掘,优化课堂组织过程。《口技》一文教学,在学生熟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首“善”这一关键词作为切入口,总领全文。口技艺人的声音描摹正面写其“善”,听众反应侧面写其“善”,道具简单反衬其“善”,全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表现艺人口技之精湛。之后进行读写联结,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作为训练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对事件进行叙述。
2.巧妙设计,精心安排教学细节,创设富有魅力和生机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关注和精心预设教学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全部,就能使教学行为合理化、精确化。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幅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将课堂引入一个新的高潮。教师可以尝试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束课文。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文本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观点、某个细节,但切入角度要新,用语要简洁。这样的训练可以带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拓展性的问题,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拥有自己的独特心理感受和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图片插入、类文欣赏、多媒体视听等方式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涵,拓宽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总体上重视学生认知培养,轻视学生的情感个性发展,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因此,我们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感受体验,整体把握,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心得”、“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独立判断,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在强化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学生与教师不同的想法。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献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