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贤
什么是素课?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就像我们平时喜爱的生态食品,直接从生产基地采摘而来,不是那种罐头,不是那种腌制、烘烤或油炸过的变形成品,也不是那种反复提炼而制成的什么“精”啊“神”啊的。
综观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总觉得技巧太过,荤腥太多,油酱太足,色彩太浓,口味太重。我期待着这样的素课———
素色的教学语言
老师所说的,就像平时所说的。也许不是很流畅,不像著名节目主持人的脱口秀,也许没有多少比喻和夸张,也没有一大串的排比以增强气势,更不像演讲赛中滔滔不绝的雄辩,热情洋溢得声嘶力竭,体态相助得手舞足蹈,不像相声演员的语言,一惊一乍,噱头连连,悬念迭出。平时怎么说,就怎么说,有断有续,有急有缓,有点头有叹息,只不过是集中在一个话题上,只不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只不过开个头,引个路,就怎么说说、问问,引学生想想。偶尔幽上一默,偶尔明知故问,偶尔重复几句以示警觉,偶尔也出点差错,但一旦发现,马上就承认,而且一点也不感到丢面子……不时又在黑板写上几个字。
素课的气氛是宽松而随意的,态度是自由与平和的,但教师所说的,全都是内心世界的声音,没有半句夸张,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句为了迎合学生,也没有一句为了讨好,更没有哄骗和威吓。学生所说的,就是自己最想说的和最想问的。他们一点也没有觉得这节课特别重要,没有想到为班和学校争光不争光,也没有要为教师撑面子的想法,甚至连严肃认真的感觉也没有。有了疑问,马上就可以问,不一定要通过举手同意,有了感受,站起来就可以说,即使是非常幼稚和荒唐的,也不会遭到嘲笑和讽刺,更不会被批评和斥责。
素色的语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自然表达,是在和谐关系中的真实交流。说得正确而流畅,老师会由衷而简单地送去一个夸赞:“行!”不会是那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吹捧:“哇———我看你是个伟大的天才!”“你将来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说得不当或结巴,老师就会坦诚而直接地指出:“真的,我觉得你说得不太好。”或许也会补问一句:“再给你准备几分钟,能说好吗?”不是那种明明知道学生说得不对,故意转弯抹角地说:“这倒也是一种说法”,或者“这个说法我从来没听到过”,含糊得让人不知对否。有时像聊天,但不是天南海北那么漫无边际;有时像辩论,但不是那种早已背熟的唇枪舌剑,而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最本真的观点碰撞;有时像答问,但是,问,不是那种自己已经明确了答案的虚假话题;答,也不是那种有备而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或官方腔调。是在自由对话中生成疑问,是在愉快交谈中求得答案。
素色的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教师只有一个粗略的大概,一条主线,三四个分杈而已。写在纸上,一页或半页。至于枝枝叶叶,花朵花瓣,那是课堂中自然产生的,要靠自己的机智和敏感,随时捕捉、描绘和点染,用不着都一一设想好。就是说,设计并不精细,并没有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也没有把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预设好,更没有把每一句导入语、过渡语都一一想好写出。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从宏观到微观都烂熟于心,高屋建瓴,掌控一切。课文至少读过五六遍,而且是用各种不同的角色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表层义、深层义和引申义都推敲过、思忖再三。书本上点点画画,密密麻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文章的不足,胸中有数;文章的个性,了如指掌。正是凭着对文本的全方位掌控,课堂应对往往是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换句话说,课堂不是以设计技巧的高超而取胜,而是以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领悟而取胜;不是以蓄意安排的转折、推进、高潮而赢得喝彩,而是以无数随意碰出的智慧火花而得到首肯。这样的设计,课堂是清淡的,但值得咀嚼和回味;这样的设计,似乎没有艺术匠心,但意味深长,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大美。
素色的实施条件
课堂上,不一定要用很多课件,像放幻灯片似的,眼花缭乱,让学生手头的书都可以丢了;朗读或写作时,也不一定要配上抒情的音乐,其实有许多音乐常常是种干扰;至于场所,也无需到一个特别的专用教室,就在师生都熟悉的那一个本土教室。几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方板书。这板书,最后也不一定像个红心什么的。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开始文本与心灵的真诚对话。
素课是家常菜,没有精美的盒子包装,但这菜绝对是新鲜的;做法是简单的,没有添加任何醒目的色素,但营养绝对是丰富的。座位,学生看起来怎么方便就怎么安排,不一定要围成8人或6人小组,硬是让学生扭着头看黑板。别以为围着圈坐就是新理念的体现。
素色的作业布置
作业肯定是要的,但要讲究实效,要体现学科特点。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就让他们读读书,写写字;是高年级的阅读课,也可以读读书,写写字,积累词语,当然还可以思考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不要总是一些笼统和空泛的大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他说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这些作业,什么课都适应,什么文体都可以,往往是什么效果也没有。
素色的作业,不花哨,不含糊,针对性强,为了落实某一点,一步一个脚印,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如今有些课,越来越浮躁,整整40分钟,你说我说,七嘴八舌说到底,连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也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光说不训练,怎能有效果?如今还有一些作业,听起来很时尚,很实在:课后,每个同学都去收集×××的资料,然后我们共同来编印一本册子,题目暂定为《×××专辑》,留作班级纪念。可事实如何?往往是说说而已,学生也知道,老师既不会检查,也不想落实。
素色的教师着装
教师不是演员,不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上课,不管多大场面,不论有多少听众,都不用刻意包装。天生丽质,少事粉饰;天生庸常,也无需浓墨重彩地雕琢。曾听说有一位新秀为了到市里去上一节课,不惜花五千元置了一套行头。窃以为,教师上课以端庄得体为美,以简洁明快为佳。平时不系领带,没必要为了上一节公开课,专门系上一条,晃荡晃荡的,太耀眼反而不便。平时头发有点白了,用不着特地去染黑。还有皮鞋,也不必擦得精光锃亮。精心打扮,弄得像个演员,不但自己感到别扭,学生也会不自然的。当然,服飾的怪和奇就更不可取。
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作为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大任的语文教学,朴素应是最高境界———朴素的设计、朴素的语言,甚至包括朴素的着装。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文本的消解上,凝聚在自己的深刻理解上,至于技巧和方法,就不要那么讲究。课前的准备,说长,应该准备一生,为了一节课可以投入毕生;说短,只需一两天,甚至半天、两三个小时。长,是从积累的角度,要有应对一切的基本配置;短,是从应急的角度,只是为了具体的某一课。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太强,设计得太精致,一节课下来,有时是有一点艺术享受的感觉,但又给人不像语文课的感觉,而像话剧、像演讲、像艺术主持、像文学鉴赏,唯独没有语文课的平淡与厚实。
素教,可以更多地保持语文的原汁原味;素课,也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素课,最能见教师自身的功力。素课,只有素师才能执鞭,才能操持。素师,淡薄名声,不为功利,有一颗宁静的心,有一种淡泊的志。
我期待这样的素课,也期待这样的语文教师———他并不只以教学技能的精湛为毕生追求,而是把积淀和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作为发力的基础。靠形式取胜,总是短暂的;靠内涵取胜,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