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岫岩
学校本是文化的圣地,能称为“百年名校”的学校,必有其文化的积淀。每所学校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和学校的“亮点”都会因学校文化传承轨迹的不同而有差异。如何使学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我认为,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来谈,必须在积淀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着力地锻造学校精神。
我自1993年起任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校史从1904年算起。因这时学校开始了“新式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国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英语等系统课程。我以天津南开中学百余年长盛不衰的内因分析为例,说明锻造学校精神,可使学校持续发展。
一、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的脊梁。
对“文化”、“学校文化”有很多阐释。“文化”真可谓无所不包。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中所指“财富”是指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财富”,因而广义地也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称。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学校是专门搞教育的機构,学校文化的内涵应是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的内涵。学校文化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有制度层面的内容,有物质层面的内容,而精神层面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到天津南开中学参观过的同志都说,南开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例如,从校园看,陈列了20世纪各个年代的8栋校舍。校舍的特点是:中西合璧,高台阶、大柱子。寓意是:“以中为本,兼收西学;不断攀登,栋梁之才。”校舍建筑反映历史文脉,校园环境陶冶人文精神。这只是学校文化的表层,而文化底蕴的灵魂是“南开精神”。
1918年,在建校14年后,南开师生就大声唱出学校的精神。校歌是学校文化的艺术凝练,是南开中学精神的颂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旨在强调南开精神,让学子为南开精神骄傲、自豪;更让南开人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学校精神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当学校的价值取向成为多数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学校精神就成为学校文化之魂。另一方面学校精神也是学校文化积淀的结果。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南开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救国”。因南开的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南开学生的文化气质,由创办人严范孙所写的“容止格言”而规范。“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1934年建校30周年时,张伯苓校长提出八字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成为南开中学建校30年后学校精神内容的表述。
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私立南开中学正因为有这种南开精神之魂,为学生在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宽厚的基础。校友中涌现了周恩来等一大批对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有突出贡献的著名人士。
学校精神需要不停地“锻造”。
新中国成立后,私立南开中学成为国办学校,历任校长顽强地传承并弘扬南开精神。特别是杨志行校长主持学校工作累计26年,坚持抓品德教育,抓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现在是我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的第14年。14年前我接手南开中学校长工作时,学校已近90年历史。我深知,我必须继承与发展学校文化。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有垂统必先有创业,有创业则不尽有垂统。业之可贵,亦在其能统。”南开中学的“垂统”是什么?我悟到:这就是用“南开精神”所表示的“学校精神”。于是我做校长提出的第一个口号是“弘扬南开精神”,每逢集会必高唱校歌———“巍巍我南开精神”。新老师、新学生进校第一个活动叫“入南开轨道”。什么轨道?南开精神轨道。
首先传承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即当代南开中学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南开学生要“身心健全,志存高远与自强不息并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均强”。学校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名校”。把“爱国、乐群、敬业、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并用其作为南开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就是当代南开中学传承并弘扬的南开精神。
为锻造当代南开精神,我确立了“以德立教,严谨治学,师生为本,推陈出新”的治校方略,形成了“整体高素养”教育理念及其八个实践体系。南开精神贯穿在整体办学实践中,学校持续发展。高校反映,南开学生有公德观念,有组织管理能力,多数学生担任干部工作。学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厚重。
南开精神成为南开中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925年毕业生、著名科学家吴大猷先生说:“大猷南开中学读书四年,六十余年来从未违伯苓校长的教诲:南开精神。”
1960年毕业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写道:“南开精神,永放光芒。”
2000年毕业生吕莹在有64个国家参赛的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国际金牌且是最高总分奖、最佳解题奖。他说:“我有最大的财富———南开精神。”
学校精神的锻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岗的人有意识地使学校精神文化有可持续性,二是后人有意识地延续学校精神。这样学校精神就成为学校发展的脊梁。
二、学校精神的核心内容要有“立德”。
学校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校文化的内容同样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必须以国际视野办教育,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其他国家学校的文化都要取其精华而吸纳之。学校文化的传承就包含文化的发展。我对南开中学文化的传承用了一个等式表示:“NKC=TNC+OC”。C是文化“Culture”的字头,“NKC”代表当代南开中学的文化;“T”是传统“Traditional”的字头,“TNC”代表南开传统文化的精华;“O”是其他“Other”的字头,“OC”代表国内外其他学校文化的精华。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文化的内容随时代而变化。但作为学校精神,特别是百年学校积淀的文化之魂的学校精神应坚挺。其中学校精神的核心内容“立德”永远不能变。
自我任南开中学校长以来,我在南开办学的主导思想是“整体高素养教育观”,用生命理解教育,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养成性和培育领军人才要达成的教育因素。
为更清晰地表达“整体高素养教育”对学生生命发展的作用,可以用“育人模型”图示:
此模型是“整体高素养教育”在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训练、陶冶、积淀所形成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及其他互相之间形成的要素结构与内在关系。
其中思想品德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从思想品德的具体内容来看,它应当包括信仰、公德和法纪三个层面。法纪是最基本的,指的是懂法、守法。再上一层是公德,是社会成员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维持公共生活以及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最高层次是信仰,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在理性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和体验而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固的社会信念与生活追求。只有形成信仰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领军的拔尖人才。
在“整体高素养教育”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是与他生命发展中的各个方面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而要在“整体高素养教育”中立德。而“德”对一个学生生命发展的作用又是如此重要,故在图示的最上端。正如《左传》曰:“太上以立德。”
办学校搞教育,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教育途径,再通过学生的内化、积淀,作用于其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各层面,使其获得未来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论物質财富如何积累,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社会有法治,个人有道德。“立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立德”应是所有学校文化的核心。只有所有的学校都扎扎实实地以“立德”为核心锻造学校精神,使学校成为敦品立德的熔炉,才能解决课程改革等带来的新挑战,才能使教育持续发展。
2004年天津南开中学百年华诞时,学校铸校钟一座。我为其撰写了铭文。前面写了南开精神形成的过程,最后一段是:“人世代谢,倏忽百年。南开学校雄才辈涌,名闻遐迩。然发展无止境,奋斗正其时。今铸此钟,一岁凡六鸣:国庆鸣世运之昌盛,春节鸣民族之悠远,入学鸣气象之更新,毕业鸣德学之有成,校庆鸣师生之黾勉,警日鸣勿忘之忧患。”
让我们在传承学校文化中锻造学校精神,让学校精神砺今人,启来者,钟鸣不已。
(本刊2006年第24期刊登了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在全国百年名校校长论坛上的演讲摘要。2007年第2期将刊登上海大同中学校长杨明华、四川成都七中校长王志坚的演讲摘要。敬请关注。———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