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

2007-03-06 07:17陈明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陈明海

摘要 依据教学改革提出的新型师生关系,介绍了构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2-0020-03

Constructing Pupils Favored Chinese Class//Chen Mingha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arising from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Chinese class that pupils favored,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s of boosting Chines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Tianw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Jurong,Jiangsu 212441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建构一种充满灵性的课堂,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乐园”,追求的精神元素。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因新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应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1 给学生留足读书的空间

一直以来,似乎不把课文的枝枝叶叶摸个底儿熟,一篇课文就不算学透学好。因此,课堂变得机械,学生没有了读书、交流的时间。记得我以前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第一段老舍先生描绘了初到草原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可课堂上我却让学生以天空的景色、天底下的景色等划分层次。结果课堂上学生只顾埋头在找应划到什么地方,失去了美读的机会,我也因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而懊丧。反复思索,面对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经典范文,是不应该“解剖”得“支离破碎”。应该沉下心来,组织学生原汁原味地读,认真反复地读,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

1)读出文章的特点

因为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差异,人生阅历有别,因此文章风格也各具特色。对待不同的文章,阅读方式就不能千篇一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等容易引发冲突的一类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争辩地读。对于关键问题,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与对方展开辩论。在学习感情色彩浓重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去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形——在头脑里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在学习知识性强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地读,不仅可以在课内获取知识,更要开发课程资源,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使学生在更广阔的书海中遨游,汲取知识。读的方式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文章的特点,一定会让学生读出文章的韵味。

2)读出语言的神韵。

语文教材是美的浓缩。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所选文章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记叙类文章“事”里含情,说明文类文章“知”中有情,议论类文章“理”中寓情……其语言更是生动,明晰流畅,蕴藏着建筑之宏伟,绘画之斑斓,音乐之灵韵。或似促膝轻语,舒缓平稳;或像是晨曦璀璨,舒畅明丽;或如江河澎湃,粗犷奔放,催人奋进。要使学生读出其中的神韵,“于激昂处还他个激昂,于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由字得言、由言得意、由意得情、由情得味,使他们心驰神往、激情满怀。

3)读出学生的个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寓言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自主感受竟如此丰富: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真不好。”这是多数孩子的看法,从正面批评了南郭先生。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过去就溜了,还有点自知之明。”这是在从反向为南郭先生找“闪光点”,能“一分为二”,也有道理。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齐宣王,他只图享受,是一个糊涂王。”这也是多数学生的意见。还有的说:“我喜欢齐湣王,他很聪明,不允许作假。”国王也有好坏,评论实事求是。有的学生说:“这里的众乐师都不好,他们应该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是骗人的。但都想当好人,不分是非。”这位学生反对当老好人,意向不俗。还有的学生说:“众乐师都是好人,骗骗齐宣王有什么不对。他们肯定很同情南郭先生,心想怪可怜的,就让他们混口饭吃吧!”不管怎么说,这想法很特别,很善良,也应得到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

2 给孩子一个“鲜活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界定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让每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成为无法重复的人生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勇敢地讲,还要让他们自主地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勇于探究的能力。古人云:“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文章、词语也是如此。试想,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请学生讲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是断不会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而让学生亲自演一演,亲自去操作,便有效而合理地发挥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学会课堂上放飞孩子的想像,让他们大胆地去说,去做,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回想教“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我还有一种幸福感。课堂上我先问学生喜欢旅游吗?学生热情高涨地回答喜欢,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去过的地方。我就趁势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水上城市威尼斯去看看。”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找出自己喜欢的一条小艇“坐”上,对照课文读书。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坐”的小艇的样子、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最后我找几位学生诵读全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坐在小艇上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穿行。一节课学生很轻松地读懂了这篇课文。

教无定法。一堂课究竟需要一个什么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我们教师循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及自己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

3 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思上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教师要敢于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实现生命的发展,整体的发展。可见游戏的开展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乐园里,自觉地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达到了引发学习兴趣、促进素质发展的目的。

1)语文课堂可以是一条旅游线。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被老师广泛采用。原因便是合作学习给课堂带来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的特点。但教学中我们往往片面理解,看起来“合作学习”时小组在一起说得很是热闹,等站起来汇报时只是个别优等生。因此,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成员之间要明确分工,有序地进行,并提供充足的小组讨论时间;不能为追求形式滥用,否则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进程,不同的教学时段,教师应该是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想,应该是孩子喜欢的课堂,也是教师下课后心情愉快的课堂。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过程中,如途中发现美丽的风景,就要舍得花时间去欣赏。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旅游团中的游人,而教师只是导游,是因学生而存在,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在整个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而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顾课堂上的临时状况,“义无反顾”地将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执行到底,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课堂是允许老师、学生出错的地方,而不能一味地求顺、求纯。只有不断出错、纠错的课堂才是最鲜活的、最美丽的、最有生命力的。

2)语文课堂应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提倡师生与文本之间跨越时空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要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无论言辞怎样精彩,都是起引导学生的作用,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惟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默契,心神交融,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教师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激起学生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语文课堂可以是一个助推器。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趣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触及学生情趣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赞赏。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在这里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读中,教师就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人!”“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你读得最响亮!站起来就要像这样大大方方。”“你读得真好听!不过,你要加上表情就更好了。”……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教师的评价、点拨不应是大而空的套话,同等水平的重复,应是画龙点睛之笔,是细而实的具体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