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桃源情结

2006-11-24 13:35刘秀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
关键词:理想化桃源桃花源

虽然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可是我们从《边城》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民性淳朴的人情世故,还有就是,“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辨不清社会的制度和文明的梗阻”(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桃源情结也许是源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也许是处于对都市文明社会的极大的不满和厌恶。

汪曾祺在《读<边城>》说:“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在汪曾祺的小说里我们也能看出这种桃源情结的痕迹,尤其是那篇《受戒》。小说名为《受戒》,描写的却是种种破戒之行之事,荸荠庵里的和尚可以娶妻,可以吃肉,根本没有清规戒律,相当的逍遥自在;荸荠庵外的俗人也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兴旺日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的很兴旺”,这是多么理想的境界,这里和《边城》里第三节中“一切莫不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多么相似啊。

因为有这些描写,我们很难找到时代背景的影子,很难把小说和具体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是一片模糊了时空和背景的独特的空间和天地,在这里,看不到现实世界的尔虞我诈,看不到文明社会的物欲横流,看到的只是诗情画意的美丽的风光,人与人之间淳朴实在的真情与生活。这两篇小说为陶渊明的桃源情结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

两篇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体制上不一样,中篇和短篇;人物对感情的追求也不一样,翠翠在混沌中懵懵懂懂时,英子却对明子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受》的风格更明快清新,而《边城》更多地“充满着原始人类阴差阳错的神秘感和命运感”(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不过沈从文和汪曾祺对现实都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也知道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生活也许只能存在于想象和回忆中,沈从文曾说“若处置题材表现人物一切都毫无问题,那么,这种世界虽消灭了,自然还能够生存在我那故事中。这种世界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 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深恶痛绝,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长河·题记》中沈先生又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汪曾祺《读〈边城〉》)

汪曾祺在小说最后注明写作时间时,添了这样一句话:“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原来如此。汪曾祺也曾经说过:“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小说的价值,相反我们必须满怀崇敬地来阅读两部作品,来进入那人类社会最美好、最健康的生活状态中,即使是有点理想化,即使比较飘渺,因为如果人类连这样的想象这样的追求都荡然无存,我们还怎样诗意地栖居于这个星球呢。

(刘秀凤,江苏仪征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理想化桃源桃花源
陶情偶寄
菊与星
花都春行
《桃花源记》
罗圹增
你心中的桃花源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关于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探究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