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探究

2015-06-15 21:42李新凯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想化高等教育

李新凯

[摘要]我国实行教育成本负担模式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阶段的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国家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地区间差异明显,个人对于教育成本的负担越来越重,企业和社会对于教育成本的投入不够,高校自身缺乏实质性的资金保障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基于“充足、效率、公平”的原则,对构建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提出几点建议,从而能够最终建立起既有效率又公平的规范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关键词]理想化,高等教育,投资模式,负担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6-0003-02

一、理想化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概述

“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是我国1986年以后实行的教育成本投资负担模式。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着生均综合定额标准过于笼统、拨款参数单一、拨款标准模糊的现象,造成我国教育成本定位困难。

依据著名教育学、财政学家C.本森(Charles Benson)的判断,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是否理想主要有三个主要标准,即“是否充分提供教育服务,是否有效分配教育资源,以及是否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二、高等教育投资模式与负担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投资与负担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

政府投入教育经费明显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GDP的不断提高,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地区分布差异大。从我国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隶属于中央的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的教育经费中,国家的财政拨款在教育经费中的支出比例已达到平均水平,这种比例明显高于地方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水平。直接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教育成本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全国没有实施统一的教育条件和教育制度,教育模式也不够规范。

(二)个人投资与负担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潮流的萌发,我国兴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潮流,中国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慢慢开始转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实行了高等教育的大扩招。由于我国教育的资金压力就主要由受教育者自己承担,这就直接导致我国的学费水平的迅速增长,从1997年的大约1000-2000元上涨到2005年的大约3500-5000元的水平,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稳定状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迅速提高,不仅加大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且导致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对学费的敏感程度大大提高,受家庭付费能力的制约,很多学生对大学只能望而却步或者提前辍学进入社会,从而使高等教育机会缺乏平等待遇。又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和资助力度不够,导致目前的受教育状况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三)企业和社会投资与负担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导致我国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频繁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不良现象,企业和用人单位不付任何费用就可择优获得人才时常发生,这从实际上来说违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受益者付费原则。但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通体来看企业主要是通过政府缴纳税款来分担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分担教育的成本也不是根据企业接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来确定。虽然社会和企业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目前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它们在高等教育的成本中的比例来说仍然显得微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分担教育成本。

(四)高校自身投资与负担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

由于收入的减少和成本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导致多数高校的财务状况恶化的不断升级。因此,一些高校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而不得不以贷款等非常规性的筹资渠道来筹措教育成本,致使部分高校的债务不断积累,导致贷款的规模远远超出高校自身的偿还范围。又由于大量的社会职能在高等学校中的穿插,例如学生食堂、医疗保险、职工退休金、学生的医疗及安全事故等一系列费用,由于这些费用没有确定的分担对象和分担目标,高校也不能全额分担下来,从而导致一些高等学校承担了的成本开支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三、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建议

(一)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国家不仅应当把高等教育投资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来对待,还要确保一定时期内国家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重要引导地位,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依法落实高等教育投入,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费用为辅”的规定,充分落实国家《教育法》制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总体变化,同时各级财必须加大对财政的投资作用和力度,在财政投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尽量保持高等教育在扩招后有所提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预防手段,从而保证我国的教育总经费占GDP的4%左右,确保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占到GDP的1%以上。除此之外,对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下,国家应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扶持弱势群体的办法。同时,必须加强弱势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在政策上要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和帮助,增加对弱势人群的捐助力度。

(二)制定合理的个人分担标准定价模型

著名教育学家舒尔茨(T.W.Schultz)认为,教育相当于是一种对人的长远投资,而个人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受益者和载体,必须分担教育所带来的成本和费用。这种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接受教育的个人不仅仅要分担高教成本,而且应该基于所受教育质量不同(主要是学校差别、专业差别、培养层次差别)从而使高教成本的付出不同。综合各种因素,提出以下具体的学费标准构建模型:

前提假设:市场的自由竞争;各专业成本能够科学地计算

总公式:某学校某专业平均学费=学费成本比×专业平均培养成本×专业差别调整系数×学校差别调整系数×培养层次调节系数。

(三)社会企业加强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投入

第一,加大对高校教育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使社会意识到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第二,社会各慈善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原有资助群体不变的基础上,多拉赞助,多跑单位,通过大型媒体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明星校友情感交流等多种渠道,增加捐资助教的筹资金额;第三,高校应设立高校发展办公室,并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捐赠工作机构,动员各大院校毕业的新老同学,事业有成者为母校捐助,做好接受常年捐赠和专项捐赠工作。第四,政府需要以各种政策来鼓励单位、个人捐赠等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制度,同时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回报给捐款人,在捐款人与学校之间创造出双赢的局面。

(四)提升高校自身管理服务的实力

高校必须提高学校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的使用效率,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优势和筹码,大力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学校优势专业与学科的重点培养,打造高校独有的特色和品牌,积极向国际教育市场发展,在提高学校产权的结构效益的同时增加学校科研服务、办学收入、科研成果的进步。有效利用高科技项目研发及其高额回报率的优势,从而达到吸引社会风险资本对高等学校进行风险投资的目的。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换和合理合作,通过相互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校办产业的积极发展,健全和完善我国教育事业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46.

[2]黄淑霞.高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0(6):58.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299.

[4]韩信钊.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5]童大焕.中国大学收费是世界最高的3倍[J].科学时报,2005-07-18.

[6]牛彦绍.高等教育个人投入与收益分析[J].经济经纬,2004(2).

猜你喜欢
理想化高等教育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带模糊参数的理想化模糊软环
理想化最速下降法及其逼近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