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蓉蓉 顾国卫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而教师互助合作需要一个基础平台,笔者认为这个基础平台就是学科年级备课组的活动。因为通常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具体的、过程性的,经常化的,是一种即时性的问题,解决这类的问题需要同学科教师之间经常的交流,或者要进行专题的探讨,也就是说教研活动要经常化、即时化。年级备课组活动以其解决问题时效性强、获得效果佳而有效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满足教师这方面的需要。一年的社会备课组长的实践让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要有效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真正实现与新课程共成长,必须借助备课组互助合作的工作平台,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反思,解决课堂疑难,实现资源共创、共享。那么如何认识备课组工作的价值?如何开展备课组活动,发挥备课组的整体效能呢?一年来,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也有点滴的感悟。
一、开展备课组活动的现实意义
1.开展备课组活动是走进社会新课程的需要。本次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建国以来变化最大、国家最为重视、推进力度也是最大的一次,特别是初中的社会课,以学生学会社会生活为理念,以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中会碰到的问题,会用到的知识来展开,强调教学要从不断扩展的初中学生生活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教学资源,社会教学资源,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新理念、新教法、新课堂,新的师生观、新的质量观,对教师的挑战也是最严峻的。备课组是一个很好的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的平台,在相互观摩中大家都能充分感受新理念带来的课堂变化,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2.开展备课组活动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新课程实施之后,每一课都是新的,每课时都需要教师依据课标、本校学生的实际重组教材,还要制作课件,对教师来讲工作负担加重了,如果每一课时的教学资源收集、教学环节设计、课件制作都由教师个体独自完成,那工作强度很大,而且对课标、教材的理解难以深入,况且我们每一个教师还担负着许多其他工作(班主任、命题、改卷、试后分析等),许多时候我们会力不从心,工作难能做到位。开展备课组活动,备课组教师之间互助合作,就可以大大减轻这种负担,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对每一个教师讲都是有利的。当然个体的备课还要与集体的探讨、个人的二次备课相结合。我们备课组试图让每一课时都成为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
3.备课组活动能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特长,提高学校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谁都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而解决疑难问题途径要么自己钻研、查找资料,要么求助于他人,但是教师个体之间的问题探讨往往停留在几个要好教师之间。年级备课组定期的活动(每周一次)就给同年级的各科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备课组教师往往各有所长,有的擅长课件制作、有的擅长教学设计、有的对课标理解深刻,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4.开展备课组活动是促进教师个体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笔者认为专业成长必须有一个载体,一种氛围,每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往往与他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因此备课组、教研组应该是教师成长的摇篮。
二、社会学科备课组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集体备课组活动的“重头戏”
新课程强调依据课标而不是依据课本组织教学,课本成了学生的“学本”,教学往往要依据课标,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教学资源,重组课本内容,而且还强调教学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组织多样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体验与经历,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单靠教师个体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是目前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策略,也是促进教师提高,实行校本培训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实践中形成如下操作模式:
(1)分工准备:备课组长在学期初就制定学科主备分工表,明确每位老师的备课任务,组内集中交流时间、地点。主备教师须钻研课标、教材、搜集相关资源、制作课件、设计教案。
(2)集中交流:主备教师对主备教案作具体说明,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环节设计、设计意图的说明(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余老师在活动前熟悉教材,阅读主备教师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大家讨论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和课时资料包。教师个体可在此基础上增减,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3)集体反思: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教学后必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的课堂活动效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情况有自己的评价与反思,这种反思是个体对教学实践的独特的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反思的交流往往比教学设计的探讨与交流更为重要,因为它会引起思维火花的碰撞,实践问题的争论。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我们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使教学成为教师集体与个体共同实践、共同探索的过程,真正达到优化。
2.注重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是不同的,备课组每位老师在教学上各有所长,个人研究各有特色。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师个性化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的加工,溶进自己的教学思想,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将个人思维的火花与集体智慧融合起来,自成一家。这样的备课,不是拿来主义,是教师自我提升、完善的过程,这样的备课才具实效性。
3.做好专题研究,好课还需多磨
只备不研的备课组活动不能说是一种富有创造的、高效的、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大帮助的活动。实践中能做到每一课时都精雕细琢也只能是一种愿望,但在一个学期的备课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教学专题进行研究,推出几节经过研究、富有创意的精品课,这是比较现实的做法。如上学期,我们以课堂教学中阅读卡的处理为主题作了一些研究。我们认为阅读材料的选择要适合课时的主题、要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阅读后的问题设计要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结论的获得要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才能作相应的总结,切不可教师以自己对材料的感悟来代替学生的学习体验。
4.备课组活动需要制度保障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工作如果单凭一股热情、单凭个人的感情是干不好的,至少是不可持续的。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把它制度化、程序化,它的生命力不会长久,或者是人去楼空,或者是昙花一现。为了保证备课组活动能持之以恒,不被人为因素的影响,我们制定了备课组活动细则。
比如备课组活动“四定,五明确”的要求。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层次、明确知识关联、明确教法选择、明确作业功能;教案书写的“三设计”原则即包括问题设计、过程设计、作业设计。
备课组每一次统一测试后要集体讨论、写试后分析:包括学生基础落实、能力培养状况、存在问题、命题得失、教学建议等。
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备课组活动的正常和有序开展。
三、备课组工作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完善
每一项工作要取得实效,都必然推陈出新、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作为备课组工作的组织者必须不断地反思与交流,审视自己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实效、反响,从而创新改进。
例如起初备课组以分单元落实到人互相交流教案、课件的形式,后发现分单元备课短时间内的备课量较大,很多老师对课程的设计思想缺乏深入地思考理解,短时间内也难以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或是“网上资料的拼盘”,如果其他老师自己不加以处理的去上课,效果反而不如原来的个体备课、个体上课。如果其他老师对每一课时都要作大量的修改,那集体备课的价值就难以体现,达不到学校预设的效果。后来改为以周课时为单位,教师个人主备,备课组每周集中说课探讨,教师个体自我加减的形式,但又发现这种形式会导致教师过分依赖组内备课,各班课堂教学模式化、单一化,养成教师惰性思维的倾向,有部分业务水平精湛的老师会认为集体备课对自己没有帮助。现在备课组已形成以周课时为单位,备课组集体搜集资料建立资料包,主备老师提供教学思路,集中说课,教师个体复备的模式。而且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教案的设计上把这种思想体现进去。如教案分成三部分:(一)设计依据;(二)集体备课设计;(三)个人二次备课设计。
通过开展备课组活动,我们在经验教训中、在灵感闪现中、在思维碰撞中,体验着成功,体验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