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

2006-10-10 07:29陈艾华周艳球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0期
关键词:效应心理大学生

陈艾华 周艳球

人际交往是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是一切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进而影响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过程。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进行人际交往,以此达到获取所需信息的目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对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在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交往对象相对比较单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显得比较简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较好地处理环境带来的变化,恰当地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良好而积极的人际关系。但在高等学校,也有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晕轮效应”的影响,阻碍了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晕轮”是光环笼罩月亮时,月亮周围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人们仅仅依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他在其他方面一些未被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通俗地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必须加以克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现象探析

“晕轮效应”是一种有缺陷的心理认知方式,阻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甚至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往往喜欢将人简单地分成好与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某方面好,好的光环会罩住其他方面的品质,产生“一好百好”的心理倾向,反之,则相反。“一丑百丑”“俊遮百丑”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

(一)由仪表因素产生的“晕轮效应”

仪表由人的多种外部特征构成,是人的具体形象。仪表因素虽然只是一种外在因素,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喜爱美、渴望美的天性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为靓丽俊美的仪表所吸引而产生晕轮效应。戴恩在1972年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些大学生分别去看容貌美丑不同的两个七岁女童的照片,照片下面都写有完全相同的一段文字,说明照片上的女童曾有过某些过失行为,然后要求大学生评价女童平时的行为。结果发现:对容貌美的女童的评语偏向于有礼貌、肯合作,行为纵有过失,也是偶然的,可以原谅的;而对容貌丑的女童的评语,多推想她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儿童”。尽管大学生都懂得“以貌取人,失之于人”的道理,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仍然容易受仪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晕轮效应”。

(二)由特长因素产生的“晕轮效应”

特长因素指的是人的特殊才能和专长。大学生比较崇拜和羡慕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力突出,在某方面有特长,在大学生中就会有很强的吸引力。即使在交往中暴露出一些个人弱点,这些弱点也会被他的特长所掩盖。相反,没特长者可能得到一般甚至相反的评价。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生长的“土壤”,父母是个体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方式对子女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父母的认知方式不健全,喜欢将已知的信息扩张、泛化,去推及未知的信息,从而产生“晕轮效应”。其子女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可能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认知偏差,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良性沟通,严重的还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滋生心理疾病。

(二)教育因素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致使校园内人文精神缺乏,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欠缺,思维建构不全,易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晕轮效应”,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管理存在缺陷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之一。

1.学校人文精神缺乏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自由与平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弘扬人性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发展。人文精神素质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在追求信仰、审美、创新、人格等方面应赋予教育以新的理念。然而,在我国,人文教育长期处于受轻视、被贬抑的地位,“学而优则仕”成为许多人信奉的准则,“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学校的人文精神缺乏,学生的思维建构不全,在人际交往中易产生“晕轮效应”的认知偏差。

2.学校管理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习都带有非常大的功利性。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围绕升学而展开的。在学校看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晕轮效应”的认知方式。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的认知方式也在隐形地发展。

高等学校往往对大学生各种证书考试的通级率作了硬性的规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缺乏必要的指导,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阻碍了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他们感知到的只是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在此基础上对知觉对象作出的评价难免会带上“晕轮效应”的色彩。

(三)社会因素

沃尔夫的心理应激理论认为,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多种应激刺激和中间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之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社会生活中的错误思想、不良倾向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之中,许多监督机制还存在问题,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产生影响;加之我国与世界接触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不可避免地会使大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由此产生“晕轮效应”。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是产生“晕轮效应”的载体,是人际关系的实际承受者。家庭、教育和社会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的外因,大学生个人则是内因,是产生“晕轮效应”的关键因素。

1.同龄共振效应

教育研究界有人认为: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当然,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也有其合理的成分。目前,大学生大多处在17~2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往往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对人与事的看法比较主观,缺乏判断,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发生同龄共振效应。

在大学生之中,一般存在学习圈、娱乐圈、社团圈、老乡圈等人际交往圈子。这些圈子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情感为纽带来维系的。因此,圈中成员的观念对个体有着辐射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听到有人说:“我同学就是这么认为的”“我老乡就是这么说的”之类的话,就是同龄共振效应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受同龄共振效应的影响,大学生也易产生“晕轮效应”。

2.循环证实效应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常常会得到自动证实。大学生由于身心不成熟,待人接物难免会带上主观色彩,但人的感情是双向的、互动的。在交往之前对他人已经产生认知偏差时,大学生往往会带着这种感情色彩去与之交往。时间一长,这种感情色彩就会被对方所觉察而引起对方的反应,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必然导致另一方感情的偏失,而这又会加剧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进而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

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克服“晕轮效应”的策略

在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会产生片面的评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力求全面地看待他人。

(一)运用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位置互换”,即一方在心理上换个角度,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

角色互换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不仅对信息的正确传递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使交往双方感情进行互动,增进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已过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上大学离开父母后,心里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但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交往,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片面武断地对人作出评价,结果就产生了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运用角色互换,让他们学会从思维的角度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这样才可能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为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补偿教育

最为知名的补偿教育方案可能是1965年开始的“抢先起步的教学规划”。这个方案的设想是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学前儿童提供其家庭环境中可能缺乏的教育经验,从而让他们“抢先起步”,尤其注重弥补他们在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不足。补偿教育带有明显的补偿性质。在人际交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他们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促进他们积极而又健康地与人交往。

1.提高认识是前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补偿教育必须先提高认识。首先必须认识到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是身心正处在发展中的群体,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他们社会化的“催化剂”。其次要认识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晕轮效应”的危害。最后对大学生进行补偿教育这种行动的迫切性要加以认识。只有在思想上有所提高,有所警觉,才会予以重视,从而采取一定的策略,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2.促进交流是基础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与交流,获得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造成的。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诸如茶话会、心理沙龙等活动,并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地了解情况,减少交往中“晕轮效应”的发生。

3.掌握技巧是关键

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愿望强烈,但为人处事的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特点,学校要经常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告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古今中外人际交往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以此来进行自我补偿教育,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为此,学校应加强发挥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他们自觉地补上这一课。

(三)开展实践活动

人际交往的智慧对于正在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是必须进行开发和积累的,它是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的无形臂膀,是大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际交往的智慧不是只靠自学书本就能获得的,还必须通过与人交往的实践活动。一些大学生存在观念方面的障碍,害怕交往以至于讨厌交往。由于交往不多,不够深入,很难了解全面信息。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独处时,容易将心理活动转向自我,认识的范围与内容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交往的局限导致心理活动的局限,从而使认识走向片面。

大学生要克服“晕轮效应”,获得人际交往的智慧,必须借助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整天关在“象牙塔”里,与社会接触少,社会阅历浅,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学校应针对这一情况,积极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做到全面地了解情况,准确地看待问题,以便在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价值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在人际交往中避免“晕轮效应”的出现。

猜你喜欢
效应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