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伟
任伟(哈尔滨师范大学)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各项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不难看到一些不良风气及习惯正侵蚀人们的头脑,扰乱人们正常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面对道德滑坡和信任缺失,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借助传统美德,尤其是诚信的力量。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深刻理解和剖析诚信内涵,分析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内在原因,探讨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以高校德育工作为契机,建立高校诚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诚信内涵的理性分析及重要意义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诚信都是一个人最根本的道德品质,这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传承至今。
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的高等学校,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宏观上讲,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日益凸显,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为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于高校诚信品质的建设,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只有诚信做人,诚信对待工作,诚信对待家人和社会公众,才可能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继承,从微观上看,高校学生在诚信意识及行为方面表现的不足和危机现象,说明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1.造成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从教育的角度看,缺乏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是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以“德、智、体”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品德修养不出问题就行,道德教育乏力是重要原因。对于基本的道德规范及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不能适应社会现实,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教育方式、手段单一。
从制度的角度看,制度不健全对诚信原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制度是秩序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约束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旧约束机制失灵,新的机制尚未健全,一些人钻制度不健全的空子牟取暴利,使不诚信风气蔓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的存在,更是在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风气的形成。一些人受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个人利益至上,轻视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这也是当前诚信缺失的不可忽视的思想原因。
另外,高校中的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诸多弊端和漏洞,特别是一些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常有工作的无序、制度的缺乏、管理上的松懈、监督不力等现象。客观上助长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高校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突出表现
自身修养的滞后性。大多数大学生在意识上能清楚的分辨是非,他们在认识上是积极和正确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又相对薄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比较欠缺。由于受社会上错误道德观的误导和各种错误表象的迷惑,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并表现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另外,在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许多大学生基本上抱着一种流于形式的应试心态,有的根本不去听课,这无疑妨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学生平时专业学习不努力,基础差,考试时只能用一些卑劣手段窃取同学的答案,甚至找同学替考。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学校制度上明确提出关于考试作弊的处理意见和结果,有的学校甚至对作弊学生采取不授予学位或勒令退学等严厉措施。的确,大学生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是秘密,学生不以抄袭为耻,写毕业论文、作业等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就完成了,根本不用动脑,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拖欠助学贷款。为了方便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开通了助学贷款业务,为大学生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有些贷款同学在校期间还能主动还款,但到了毕业后,人去没了踪影甚至连联系方式都是假的,根本不能按期还款、还贷。学校也没有了制约的机制和措施,成为各高校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教育系统的突出问题。这其中有实际还贷能力方面的原因,但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淡薄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求职就业中制造虚假履历。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紧张,很多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为使自己处于优势,在自己的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文章,甚至复制他人的荣誉证书、成绩单等。可见,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
网络世界的道德危机。现代世界通讯设施强大,网络给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影响和道德问题。上网聊天结识朋友,成为大学生一个认知社会的手段。因此,大学生作为网络系统使用最多的群体,能否正确使用网络,发挥其功能,从一定意义上看,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诚信品质。
三、 高校诚信机制及对策
大学时代是每个大学生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办事的能力和素质。为此,要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在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情况下,开展一些针对性工作探索,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机制。
1.建立高校诚信机制
建立规章制度,增强法律制约。诚信缺失现象发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各个领域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不规范和漏洞,让失信者有机可乘、有空可钻。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制度上努力完善,在管理上下功夫,减少失信所带来的损失。
建立高校诚信测评机制。良好的信用体系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诚信体系也是如此,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助以信用评价。这要求教育者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建立信用机制,来约束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信用评判机制也应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活结束,并划分阶段和时期,将掌握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对学生公开。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从以往的学习成绩和其他特长逐步涉及到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有无违纪,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品和道德品质。因此,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诚信档案,就是把大学生有关个人信用情况,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品行、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学费上缴、助学贷款情况及奖惩等具体数据及记录存档,一般可包括大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经济状况、信用纪录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纪录,它对学生各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描述。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树立教育及教育者的诚信形象。教师是推动高校诚信文化建设的动力,是活动的主体、实施者。在诚信教育这项工程中,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呈现给学生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格感召力等示范效应不可忽视。在培养学生品德这项工作中,教育者的示范性及榜样力量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
2.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诚信教育
通过“两课”渗透与诚信教育专门课程相结合。“两课”教学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高校课程设置中,诚信教育一直是以“两课”的形式进行。因此,高校的诚信教育应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个独立的体系来进行。在教育中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注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诚信教学效果。这也要求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本身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为人师表。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方法。新的道德教育体系,落脚点在于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别是文明行为。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广泛集纳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建立诚信教育网站,提高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教育过程中,也可运用讲座、参观、走访等方式活跃单一的教育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诚信教育。我们开展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要求教育者要切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将解决思想问题,开展诚信教育,渗透到处理大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当中去。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困惑,通过帮助学生减压,去掉学生心理上的包袱引导学生化解内心矛盾或心理障碍,从而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高校德育要注重发展校园文化,并立足于校园文化。文化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就高校教育本身而言,德育工作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的空间和作用。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践行诚信道德品质,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践行诚信的自觉性。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孤立诚信教育不可取,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把诚信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其它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