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006-10-10 07:29刘小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0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刘小勇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活力

1.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产权制度逐步完善

民办教育历经20年发展,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民办高校设置暂行规定》《高等教育法》到《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再到《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高等教育在“取消”“限制”“鼓励”和大力支持的过程中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为解决或缓解民办高教发展中的问题清除了很多障碍。本着“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理念,《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产权归属作了明确的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这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的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立法选择,在产权制度创新上迈了一步。

2.民办高校具有很大管理自主权

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还得益于民办高校运用了与公办高校迥然不同的“四自”运行机制,即“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与现有公办院校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益低下、无法自主办学、学校办大社会、习惯于等和靠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在管理体制上做到了精简、高效、自主办学。“四自”运行机制体现出三大优势:一是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和管理决策的自主性。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充分的人权、财权和教学管理权。二是机构设置精简、高效。民办高校中一般没有重叠机构,各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有较为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三是真正实行公开聘任制,使全校教职工在竞争的机制下工作,激发了学校的生机与活力,形成成本优势。

3.民办高校能以需定教,合理设置专业

民办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瞄准细分市场,侧重技能型、实用型、市场面向型的专业。民办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与市场紧密相联,一开始就具有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要设置或调整专业和课程,紧紧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性地设置和举办定位于优势产业、朝阳产业、前景职业的专业,保证学生学有所用,毕业有路,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使民办高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赢得对社会的吸引力,形成了目标市场优势。

4.其他方面

民办高校以其办学自主权和灵活办学机制,体现出较强的市场适应力,民办高等教育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的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社会上的可利用资金越来越多,民办高等教育积极寻求国内外资本市场支持,把更多的资金吸引到教育中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物质、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同时能够增强高等教育内在活力,满足公办教育无法满足的多样化的群众教育需求。随着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民办高校质量提高,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成熟,我国民办高教以活力和稳健兼备的姿态,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

大力发展民办高教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正确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关系的基本要求

高校发展既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又要有适当的外延发展,从高校个体看,由于经费限制,高校外延发展受到制约和局限,决定其要坚持内涵发展,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内涵发展以充分挖掘潜力为基础,当潜力挖尽后,在量的发展方面就应该稳定下来,必须设法增加新的教育资源,否则原有机构将土崩瓦解。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角度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办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来完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应由其他高校或新的高教资源来共同完成,必须采用新机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实现扩大外延发展,实现多途径、多层次举办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这块“蛋糕”做大。民办高等教育“生逢其时”,恰好成为高等教育外延发展的“重要支点”。

2.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正确处理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的基本要求

高校发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这是由高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的。高校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它不同于企业生产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它不能都按市场规律运作,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战略眼光,更多的是按教育规律办事。但是,我们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办高等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些方面又不可能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高校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它既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又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要提供优质服务,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这些正是民办高校的优势,它以市场为依托,是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

3.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增长”和“发展”是两个密切联系但不同的概念,发展包含增长,但增长不等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包括数量增长,也包括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结构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把单纯数量增长的传统教育发展观转变为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合理的结构是高质量、高效益的前提,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要求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和多途径的办学模式。虽然我国的民办高校与世界其他国的民办高校相比,无论是数量和规模上,还是质量和水平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它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4.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节支增收和合理利用资金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和配置教育资源,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在我国现有投入资金是有限的现状下,节支增收是“少花钱,多做事”,即利用现有有限资金多办教育的根本途径。在节支方面要求除加大精英教育经费投资力度外,发展低消费水平、周期短、见效快的多种办学形式,包括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在增收方面,可把高等教育看作一种特殊产业,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以吸收教育消费与社会投资。换言之,节支增收和合理利用资金要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5.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实现就业,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和政策,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适用型人才。社会需要是多样性的,要求适用型人才具有多样性,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不同的社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有普通高等教育,又要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要有公办高校,又要有民办院校,还要有成人高教和现代远程教育。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构想——“四取胜”办学理念

1.意识取胜:明确定位,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质量观、健康人才观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是保证主体自身自觉成长的主观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民办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树立正确发展意识,主要表现在:

首先要科学、准确、客观地定位,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定位是民办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要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总体而言,我国民办高校的主流在今后15年应重点发展专科和本科两层次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行政、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其次,树立科学发展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是硬道理,以充分发展为前提,只有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有基础,也才能够尽快形成与公立大学相抗衡的竞争态势。在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应有新思路、新举措,抓住机遇实施超常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非理性的盲目发展,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态度审慎地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力求使其在健康成长的总目标下相互协调、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再次,树立正确质量观。教育品牌是靠教育质量创出来的,民办高校应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把实践能力、特色专长作为重点,致力于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始终把学生的安置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把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作为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衡量标准;把学生毕业后有无用武之地作为办学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保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建立IS09001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使教育服务实现高效、严格、科学的全程化管理。

还有,树立健康人才观。转变传统高等教育人才观,重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既要重视现代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又要重视其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科学精神,也要培养人文精神;既要培养完善高尚的人格,又要发展其强健的体魄。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创新专业和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不是一般适应社会热门的发展需求,而是适应整个可持续发展要求;课程设置要以人本主义课程观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观融合的课程观来代替功利课程观,既注重实用的专业技能型课程,也注意拓宽知识面,为学生奠定宽厚知识基础,培养出多向度、厚基础、复合型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2.创新取胜:抓住机遇,增强活力,避免未来风险

一是人才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分流分段培养,按需施教,实施“2+1+1”模式,通专相结合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前二年为通识教育,重在打好必需的理论基础;第三年为专才培养,重在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应用能力;最后一年实施分流培养。即实行“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现代技能课”模块化的特色教学模式,设置多个模块,让学生自我选择。按照“基础适度、突出特色、加强实践、市场导向”的基本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做到实践基地网络化、功能多样化,融实训、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实行“一本多证制”,确保毕业就业零距离对接。

二是办学模式。生源是困扰民办高校的重大难题,不少民办高校患有招生“饥饿症”。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招生市场,谁能明确细分市场,找准生源定位,发掘潜在的目标群,并借此突出自身优势,谁就能赢得生源竞争,获得更多生存与发展资本。民办高校要解决生源问题关键是将民办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开辟广阔的农村高等教育市场,探索一条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优化农村教育体系、满足农民学习需要、提高农民素质、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3.管理取胜: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提高效益

一是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以家族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管理方式和学校管理机构,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和社会价值,但也必须看到家族管理的局限性。一所现代化的民办大学,要有法制的基础,严密的组织,集体的智能,民主的管理,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才能保证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地发展。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将为改变政府过多干预学校和学校管理者权力失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通过制定学校章程确定学校决策、执行、监督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民办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在对教师、学生的管理上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以形成一种感情融洽、团结一致、共同关心学校发展的集体意识,重视激发学生的潜能与热情,让学生有效地开展“自我管理”。

二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一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必须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兼专比例、职称结构等方面是科学合理的,能充分体现出层次性、梯次性、持续性的特点。而据民办高教委的调查,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中56%是6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教师或专职教师很少,而聘请兼职教师的却占97%。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要求通过公开招聘,大力引进中青年教师,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兼教师队伍,组建一支有实践经验和高教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加快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好客座教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聘请由一批长期在公办高校从事教学与管理的专家、教授,担任学院、系、处领导,指导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短期培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具有长远的持续不断的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4.品牌取胜:提升“特色三力”,打造民办高校“品牌旗舰”

市场化。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应做好市场调研,紧贴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形成“根据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学校”,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多专业发展格局,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在专业建设中依托功能较齐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受到实际锻炼,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并面向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突出像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服装为代表的重点专业。

差异化。高校发展要创出特色,提高水平,不在于学校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好,楼房有多高,关键在于找准市场目标定位,在于培养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人才。差异化策略是最根本的,能为民办高校制造出不完全相同的社会需求,是特色化的根基,也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学科专业不必样样都强,而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有差异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上水平。当然,差异化不仅仅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差异,而是必须体现在每一方面,创造出区别和领先竞争对手的差异。

规模化。我国现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约l 400余所,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民办高校比较大,但关键是“分散”,许多举办者和办学者出于个人和本校利益考虑,画地为牢,习惯于单一主体办学,导致高校数量大,而校均实力差,民办高校之间缺乏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这种情况大大延缓了中国民办高校走向世界的速度。因此,民办高校应着眼于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市场机制,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以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实力,把“民办高校做大,品牌做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可依行业、地区、类型等关系,建立大区域民办高等院校的联合集团,实行跨地区合作,资源共享,既能开发发达地区民办高校的潜能,又可以弥补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